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怎么活法怎么有意义却有着不同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看似把自己的生命当作草芥,实则用生命向世人宣示,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尊严。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也出过不少历史上贻笑大方的君王,但主流还是好的,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秦皇汉武,历代都有明君忠臣。但我们今天单说几个用生命写下忠诚,用行动诠释尚武精神的君臣。
懿公好鹤以死谢罪,弘演殉死挽救卫国。卫懿公是春秋卫国第十八任国君,按道理他应该好好干一番事业,可他偏偏是个动物爱好者,不仅喜欢斗牛而且特别爱好养鹤。
上有其好下必甚焉。为了讨好他,全国上下一片鹤鸣鸟叫,后宫更是鹤立宫女群,行走御花园。卫懿公玩鹤丧志,势必影响国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卫懿公不理朝政,每次出行都把鹤放在战车显要位置,招摇过市以示威风。结果,国政荒废,兵无战力。
面对卫国内患兵弱,北狄迅速发动了进攻。兵临城下时,卫懿公才发现手上无兵可用,国库无粮可出。他急忙命令招兵出战,可军丁们说,你命令你的那些鹤出战吧,他们能打赢北狄。
直到这时,卫懿公如梦方醒,知道自己错了。他马上把圈养的鹤全部放飞,并命令两个大臣暂管国家,包括后宫都交给他们管理。自己则抱着不打败北狄誓不回朝的决心亲自出战。
在他的感召下,卫国百姓才愿意跟随他随军应战。但仓促出兵根本不是北狄的对手,几个回合卫懿公就被狄兵杀死,尸体也被烧烤吃光。
正当卫国覆灭紧要关头,派到陈国出使的大臣弘演返回战场,找到卫懿公残缺的尸体后,他剖开胸膛,把卫懿公仅剩的一副肝脏塞进自己的肚子里,要求卫士把他埋在大树下,等有了新君再随卫懿公回家。
本来卫国已经灭亡了,齐桓公被这对君臣大义所感动,他迅速联合宋国等诸侯击溃北狄,并帮助卫国重新建国。
卫懿公虽玩鹤丧志,但知错能改,并为国战死,后世对他评价也是良性的。大臣弘演剖腹护君表现了较强的忠君精神,也为后世留下忠君佳话。
一样的死,两样的结果。荀息和里克都是晋献公手下的大臣,但他俩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意见相佐。晋献公快死时把立小儿子奚齐的事交给了荀息,但手握兵权的里克却是坚定地拥护太子申生。
当骊姬逼太子申生自杀,立儿子奚齐继位时,里克果断通知荀息,他要斩杀奚齐和骊姬。荀息无语,只好信守当初对晋献公的承诺,没有辅佐奚齐继位,他选择了自杀明志,留下了忠君的美名。
虽然荀息死了,但保护了家族世袭待遇,晋惠公继位后对他的家族给予了表彰奖励。而为晋惠公继位创造了条件的里克,反而被晋惠公列为谋反弑君,他后悔自杀,家族也跟着遭了殃。
为国明志,以死相谏。武将死战、文官死谏是古代形容忠臣良将的两句话,春秋楚国就有这样一位死谏文官,他叫鬻(yù)拳。
楚蔡交恶时,蔡哀侯被俘,大骂楚文王不义,文王生气要用油锅烹煮蔡哀侯,楚国大臣鬻拳立马阻止,文王不听,他就用刀架在文王脖子上晓以利害,迫使文王放弃杀死蔡哀侯的想法。
蔡哀侯得救,鬻拳却跪在地上请罪,楚文王并没有怪罪他的想法,但鬻拳对他说,大王赦免了我,但我不能赦免自己,刚才我用刀架在君王脖子上,这是大逆不道,我自断一腿以示惩罚。说完,一刀砍下了大腿。
过了不久,巴国攻打楚国,由于巴军兵力强悍,楚军不是对手,楚文王想退回城内,负责看守城门的鬻拳紧闭城门,质问楚文王没打败巴军还有脸回城?楚文王闻言只好改打黄国并取得了胜利,不想在班师回朝时病死在了路上。鬻拳把楚文王埋葬以后,他自己又砍断了另一条腿,并拿刀砍向自己的脑袋。鬻拳的死谏虽然血腥,却体现了他履行职责的无畏和忠贞。伴君如虎,以死明志。秦国偷袭郑国不成,返回时在崤山被晋襄公设伏,打得三千秦军全军覆没,生俘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在母亲文嬴的请求下,她儿子晋襄公释放了这三个人。大将先轸听到后非常气愤,不仅出言不逊,直言进谏,还当着晋襄公的面往地上吐了一口吐沫。
虽然事后晋襄公明白放这三名大将是放虎归山,并原谅了先轸。但先轸却内心不安。联想春秋其它功臣因得罪君主而遭报复,他想以死明节。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不久狄人攻打晋国,在箕交战。晋襄公派遣先轸去打退狄兵,先轸也想在这次战争中以死明志。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先轸却做出了突然的举动,他脱下头盔和铠甲冲入狄阵,战死在沙场。
先轸的死是一种自杀式担忧,实际上,晋襄公还没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上面几则事例看出,春秋正是礼法和道德激烈碰撞的时期,人们对忠与孝都有一种特有的感情。虽然这些人死了,但却留下了很多让人学习的地方。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违反了礼制就要受到惩罚,这不仅是对世人一个交待,也是对自己忠于职守的回报。
读者朋友,你对上面这些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到点评区分享感想吧。(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