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宰相”基本上是对高级别权臣的统称,是个泛称,可以说不是具体的官职,而是一种制度,就象“公务员”一样,不是官职,只是一种身份的代表。
“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相对应。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有两千年君权与相权之争。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建立了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即宣告了君权的绝对胜利。
但是到了明成祖后,实行了内阁制,明朝却出现了很多比丞相权力还大的内阁首辅,比如张居正等等。由此可见,在中国,废除的只是宰相之名,却废不了宰相之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中枢,百官之首就是宰相。这是政治规律,谁也废除不了。
先秦时分别出现过宰和相,如商代有伊尹为相。就是把那个不理朝政的王流放的伊尹。
周代的周公为太宰。
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的历史上第一位称作宰相的人。
到了战国时期,福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为了分权,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会更高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东汉时,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掌宰相大权。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后来,诸葛亮也成为蜀汉丞相。
魏晋南北朝时较乱,常常是权臣自己任命自己为丞相或相国,这就是宰相。
隋朝时期,三省制把宰相的权利分到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为三省制改了改名,情况与隋大致相同。
有趣的是,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宰相的演变过程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并且在不断循环:皇帝分一部分权力给宰相→宰相权力过大→皇帝培养身边的人(内廷)→内廷逐渐壮大成为新的外朝宰相→皇帝继续扶植新的内廷来制衡。
从汉到唐,皇帝待宰相之礼不断降级,到宋太祖废了“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再次降级。相权被严重削弱。
真正掌权的宰相,在唐后都有一个“后缀”。比如唐代是“同平章事”。两宋则是“同平章事”和“枢密使”,明代是“内阁大学士”,清代是“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