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堪称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尽管这场起义只持续了短短六个月并以失败告终,但从结果来看,它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揭开了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序幕。领导这场起义的陈胜和吴广因此成为今后农民起义的代表性人物。陈胜和吴广带领九百多名农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旨在通过否定王侯将相的高贵地位来激发民愤,从而引爆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
那么陈胜和吴广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为何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这一切都可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答案,而这对当下的年轻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司马迁的笔下,《陈涉世家》描绘了陈胜的一生。陈胜出身于农民家庭,年轻时在地主的土地上辛勤耕种,这份辛苦的劳作让他对农民的生活充满了不满。有一天,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坐在田埂上,用愤愤不平的语气告诉周围的农民:苟富贵、莫相忘。他意味着,若有人将来致富了,绝不能忘记兄弟们。然而,农民子弟嘲笑他,认为作为农民,一辈子都为地主、统治者打工,富贵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面对嘲笑,陈胜说出了一句令人振奋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意思是,你们作为小麻雀,怎么会理解我鸿鹄追求一飞冲天的志向呢?然而,在封建时代,一个农民要实现雄心壮志,靠种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历史的走向却充满了不可预测性,陈胜一飞冲天的机会即将到来。
当时,朝廷调遣了一部分壮丁前往渔阳担任守卫,陈胜和吴广恰好是其中之一。队伍行进到大泽乡时,遭遇了特大的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人们因连续奔波而疲惫不堪。眼看规定的时间即将到来,队伍却无法前行。秦朝的法律极其严苛,若不能按时到达,所有人都会被斩首。队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眼看着生死存亡,吴广站了出来,提出一计,也正是这一计,拉开了整个序幕。在困境中,吴广私下与陈胜商议:我们迟到就是死,逃跑被抓也是死,但如果我们现在起义叛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陈胜对吴广的计策深表赞同,但他深知凭借他们农民的力量是绝对无法成功的,必须联合更广泛的农民群体,并借助舆论推动事态发展。
陈胜和吴广计划借助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力量,假称自己是反秦的队伍,以联合天下农民共同反秦。为了拉开序幕,他们想到了利用“神谕”的力量。在一块白布上写下“陈胜王”,将白布塞进鱼肚中,当人们发现时,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对陈胜充满了敬畏之心。于是,陈胜和吴广召集人们高喊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打破贵贱有别的封建礼教秩序,鼓舞了人心。于是,这场农民起义的队伍迅速壮大,人们心怀热血,起义如火如荼展开。
然而,秦的暴政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后,全国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反秦的力量迅速壮大,使朝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然而,起义队伍却面临着内外夹击,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农民的士气也被削弱。农民队伍开始逐渐脱离群众,群众基础变得薄弱。在这个过程中,陈胜和吴广的农民队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即军队内部的问题。
领导之一的吴广虽然是一个充满激情、说一不二的人,但他的军事能力却令人堪忧。加之他农民出身,性格骄横,不听从其他人的建议。当吴广手下的将军建议主动出击攻打秦军时,吴广却不采纳。这引发了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吴广被将军杀害的悲剧。将军将吴广的首级带到陈胜面前,陈胜并没有责罚他,反而任命他为上将军。这一事件揭示了陈胜和吴广之间早就存在心结,而陈胜除掉吴广是早晚的事。原因简而言之,陈胜担心吴广力量壮大后,可能会自立为王,对他构成巨大威胁。
随着领袖的牺牲,这场农民起义的走向注定了失败。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了这场失败,指出起义军内部腐化娇奢,失去了民心。起义逐渐脱离了群众,群众基础变得薄弱。最终,陈胜和吴广的队伍被小人所蛊惑,内部瓦解,失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