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被视为一个极具经典的谋略,尽管看起来无懈可击,实际上却存在着诸多漏洞。
司马懿并非难以识破这个计谋,然而当15万大军可以轻松破城时,他为何选择了主动撤退呢?
1、街亭丢失
建兴五年,孟达写信给北伐前线的诸葛亮说,自己想在上庸起兵叛魏,然后带兵直下洛阳。
此时赋闲宛城,在战前被诸葛亮用谣言拉下马的司马懿,刚刚被起复原职,加授平西都督,就近起南阳诸路兵马,开赴长安前线。
诸葛亮得知后,就叮嘱孟达千万小心。
宛城距上庸1200里,距洛阳800里,就算发现自己谋反,一个请示结果往返至少也得月余。而那时候,自己早在把上庸的城池打造的固若金汤。所以,孟达不以为然。
果然,孟达这边刚有点互动,那边司马懿就发现了。
司马懿啥请示都没要,他只是一面写信麻痹孟达,掉以轻心,一边急速行军一日当作二日用,仅仅费时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兵临城下,把孟达消灭了。
然后挥师南下,带领20万大军向秦岭扑来。
大敌压境,立了军令状的参军马谡掉了链子,丢了街亭。
街亭丢了,西蜀军队的粮道被魏军威胁。
刚到手的天水三郡也守不住了,而且继续进攻广魏郡和陇西郡的蜀军进退无据,不但无法再战,搞不好想逃回汉中都不可能了。
诸葛亮只能撤退了。
2、司马懿的小心思
而对曹魏来说,这却是个彻底歼灭蜀汉有生力量、确保边境永久和平的大好机会,所以曹真和司马懿都一致认为:必须追。
司马懿告诉来列柳城抢功劳的郭淮,让他和曹真星夜追击。
曹真之前被诸葛亮打得灰头土脸,就想着要一口气全歼敌军、活捉诸葛亮才肯罢休。杀向了去往阳平关的大路。
而没去追击蜀军主战场的司马懿,则转而准备攻克蜀军粮食中转站西城县。
所以,司马懿放弃了别人眼里的功劳,表面看也是还了当年曹真刀下留人的人情。
其实是他认为诸葛亮老谋深算,一定会半路设伏。
所以,追击路上有雷没雷,都没有必要亲自去踩一下试试。
况且自己西城抢了蜀军辎重,顺便收复三郡。也是功不可没,他在曹睿面前也有了交代,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3、空城计
在司马懿杀到西城之前,一切都如他所料。
而当他到了西城,才发现一切都出乎意料。
诸葛亮并未随大军撤退,而是在各路人马退兵安排好后,先行去了西城,将存在西城的粮草辎重,转运回汉中。
你怎么会在这里?
忽然在西城的遭遇,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没有想到。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司马懿应该是和曹真一起追着魏延去了阳平关。
而司马懿则以为,诸葛亮应该早已经随大军先撤了。
在这场意想不到的对决中,双方都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但聪明如诸葛亮,他更了解司马懿此时的处境。
面对眼看而来的魏军,诸葛亮选择了一场看似冒险的游戏——空城计。
他命令隐藏所有旌旗,四门洞开,城门内外百姓模样的士兵在低头洒扫。诸葛亮则亲自登城楼,弹琴赏景,两侧有书童执剑拂尘,手持香炉焚香。
4、一眼就被看穿的计谋
城门大开,2500个老弱残兵对付15万精兵。
这一举动颠覆了传统的战争逻辑,也让司马懿疑窦丛生。
如果靠人砍,能砍15万人,诸葛亮得有多少伏兵。
估计至少也得个七八万吧。20多万人挤在小小的西城县,别说抡刀互砍了,转身都费劲。但是蜀军主力都撤走了,哪里还来的这七八万人啊?
或者,派出个万余人的小股部队冲进去,试探攻击?发现伏兵再跑也不迟。或是干脆让神箭手直接把诸葛亮射下来也行?再不济,15万人围个城不叫事吧。
总之,面对空城,只有打的理由,没有跑的借口。
其实诸葛亮玩的空城计,漏洞太多了。估计罗贯中也看出来了,但为了把故事编下去,也只能把疑问借司马昭之口说了出来。
5、空城计的背后
都打到这份上了,诸葛亮明白司马懿百分之百会看穿他的空城计,但他还是选择了这个高风险的策略。
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冒险的赌局。他的赌注并非在于司马懿是否能看破这个计谋,而是在于司马懿是否敢冒险攻城。
这已经不是在单纯为了迷惑敌人,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条件,让他与司马懿之间有一些隐晦的沟通可能。
如果诸葛亮陨落,蜀汉将失去依靠,而魏国灭掉蜀国也将易如反掌。
此后,无论曹真或是曹休,或者任何一个魏将,都能灭掉蜀国,干嘛还需要他司马懿呢?
曹家三代对司马懿一直心存忌惮。
曹操就说他鹰视狼顾,不可让他掌兵,时间长了,就是祸害。而且此次北伐前,要不是曹真力保,诸葛亮差点就用谣言把司马懿整死。
诸葛亮的死将使司马家失去存在的意义。功高震主的司马懿面临的将是曹魏朝廷无尽的猜忌,从此再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6、我在城楼观山景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西城小县,诸葛亮优哉游哉的坐在敌楼,用琴声向司马懿传达出潜在的威胁:“杀了我,你必死无疑。”
这样的默契在两个聪明人之间是不用明说的。
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谋略,为的是让司马懿冷静下来思考局势,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全身而退的理由。
司马懿立刻就明白了,他们就像是天平上的两个砝码,一边空了,另一边就会失去平衡。
只有让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来稳定内部的平衡。
7、做戏做全套。
司马懿既然没有发起进攻的理由,那就只能找一个借口退兵,所以,“埋伏”便成了他的遁词。
司马懿望北山小路而退,早已埋伏的蜀军摇旗呐喊,只抢辎重,并不追击。可吓坏了的魏军已顾不上琢磨这些细节,三十六计,逃跑为上。
果然有伏兵吧。不发一箭,不派一兵,就全军撤退的司马懿,现在可以回去复命了。
事后得报,西城是一座空城,而半路埋伏的关兴张葆也只有3000人。司马懿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
抬高敌人,也就顺手拔高了自己。
一座空城就能智退仲达,那放眼魏国,还有谁还敢和诸葛亮叫板对阵呢?
8、结语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无法阻止曹魏内部对他的猜忌。
但诸葛亮的存在,犹如一颗稳固的螺丝钉,牢牢固定着司马懿和曹魏内讧的陷阱。
留下诸葛亮,不仅为曹魏内部的政治纷争提供了一个消耗性的外患,也证明了司马懿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为他争取了更多的政治空间来稳定内部的平衡。
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可以看透空城计,但养寇自重,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全世界都在感叹诸葛亮空城撤退数万大军的诡计时,这场战斗背后隐藏的一些细节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