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言:“仁者无敌”,这一理念在和平时期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在战国乱世的大背景下,是否能够通过推行“仁政”最终实现六国的统一呢?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大秦帝国》中秦王嬴驷所说:“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在乱世之中,实力至上,而“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仁政在这个时候显得无济于事。
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发展而来,强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也就是说,国君应当关心百姓,避免过度征用民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认为,国家想要繁荣,首先要保障百姓的富足和幸福。这一政策在统治层面体现出几个主要策略:轻徭赋税、反对战争、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首先,孟子主张轻徭赋税,即国君应当爱护百姓,不得过分征用民力,以免加重百姓的负担。这是基于他的“以民为本”思想,强调国家繁荣的前提是要确保百姓的幸福和富足。
其次,他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残酷而对百姓造成巨大灾难。他指责各国征伐,痛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在他看来,战争不仅对百姓造成巨大的痛苦,也是不可取的手段。
第三,孟子强调“民贵君轻”,主张国君应当以百姓为重,而自己为轻。这意味着,如果国君犯错,臣民有权进行规劝,甚至可以推翻国君。这体现了他对于君民关系的理念,主张国君应当听从百姓的意见,否则就可能面临被推翻的命运。
最后,孟子主张与民同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统治者应当与人民共享喜怒哀乐,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是基于他对人性本善的信仰,认为通过发扬恻隐之心,统治者可以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尽管孟子的“仁政”有其先进性,但在战国乱世的背景下,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乱世之中,各国频繁征伐,推行“仁政”或许能够达到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的和平局面,但在外部威胁不断,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推行“仁政”不仅无法使国家无敌于天下,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秦国之所以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并不是因为推行了什么“仁政”,而是因为将“集权”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完善的“秦律”,秦国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每个国民都成为这台机器中的零部件,为国家的运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在战国时期,包括后来的历次乱世,甚至是一战、二战等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都显示出“集权”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集权”,国家才能将其力量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在乱世中生存下去。
因此,我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相对和平的环境,只有在外部威胁不够强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生存的空间。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只有在盛世时期才会出现“仁君”,而在乱世中最终胜出的,永远不会是“仁君”。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同时,即使在盛世,仅凭“仁政”也不能使国家无敌于天下。因为“人性本善”固然有其道理,但“人性本恶”同样客观存在,“仁政”更像是一种理想主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乏实际的施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