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赵国,常常陷入被围攻的困境,尤其邯郸城成为攻防焦点。这引发疑问,赵国的其他领土是不是摆设?为何敌人总是选择挑战国都?例如,在围魏救赵之战中,虽然孙膑成功打败了庞涓,但邯郸城依然被攻破,看似围魏救赵失败。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灭了赵括,损失了40万赵军,但赵国竟然保住了邯郸城。是秦国失策还是赵国得到了神助呢?
首先,魏无忌在赵国的命运扮演了关键角色。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中最杰出者,是赵国的大恩人。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青壮年基本被灭,赵胜派人到魏国求援。魏无忌带领10万大军成功支援赵国,击退了围攻邯郸城的秦军。这一援助关系着赵国的存亡,魏无忌的智谋和军事才华挽救了赵国的危机。
其次,范雎的临阵脱逃成为救赵的关键。在邯郸城围困之际,秦军三路夺取赵国领土。但范雎被苏代贿赂,以避免秦军进一步扩大优势。范雎巧妙利用韩赵魏三国的关系,成功说服秦昭襄王,使赵国得以割地求和,保住了邯郸城。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为赵国保留了喘息的机会。
此外,楚国的支持也对赵国的生存起到了积极作用。楚考烈王撕毁盟约,春申君黄歇带领楚军前来支援邯郸。楚国的态度影响了秦国的军事行动,使得秦军在赵国、楚国、魏国三国联军的合力下战败,成功解围邯郸。楚国的参与改变了战局,表现出各国相互合作对抗强敌的智慧。
在战国七雄中,四国结盟是制衡秦国的有效策略。在魏无忌、范雎、楚国的共同努力下,赵国得以保住邯郸城,避免了灭国的命运。这反映了当时六国各自权衡得失,形成有力的对抗力量。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六国各自争斗、相互制衡的基础上。事实证明,四国结盟,秦国难一统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