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上第一个起兵作乱的王爷,吴王刘濞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创始人
2025-06-12 03:02:01
0

吴王刘濞被号称历史上最悲催的王爷,精心准备三十年,联合六国进行叛乱,声势浩大,气冲斗牛,但结果是仅仅三个月,一切便都土崩瓦解,实在令人吹嘘。

吴王刘濞凭借着什么,让吴国百姓一心随自己叛乱?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一下,吴王刘濞起兵作乱,及短的时间内便征集二十万大军,可见刘濞还是有些民心,很受百姓爱戴的,那么刘濞是靠什么获得民心的呢?

影视剧中吴王刘濞形象

我认为刘濞之所以能得民心,主要原因有二:

刘濞虽然一心准备起兵谋反,是个乱臣贼子,但是刘濞却不是个小气的人。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

史记中记载,吴国有铜山,刘濞便召集天下亡命徒为他铸钱,还将海水煮成盐贩卖,所以吴国不交赋税,国家也相对富饶。

古代铜钱

其实,史记中这段记载是贬低吴王刘濞的,指刘濞获得钱财开路不正。但是却也可以从中得出两点信息,一是吴国有两大支柱产品,国家很富强;二是刘濞不用老百姓上交赋税,百姓生活的相对轻松富足。我想这是刘濞得民心的原因之一。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

除了百姓不用交赋税,吴国的士兵能够挣取相应的报酬,而且刘濞还会定期去慰问有才能的人。因此,除了百姓的支持,刘濞还渐渐的收获了军心,和精英人士的支持。这是刘濞得民心的原因之二。

吴王刘濞与宾客

在加上刘濞经过三十多的苦心经营,在吴国的土地上,刘濞还是有些威望的。

而刘濞之所以能够不收百姓赋税,礼贤有才能的人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一是自己有两大支柱产业,钱财富足,且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二是自己一心准备谋反事业,需要吴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影视剧中吴王刘濞形象

因此,刘濞才会如此去做,并不是说他真的就是贤君,爱民之人。

刘濞有钱有人又是土皇帝,为何非要进行造反事业呢?

有很多人不理解,刘濞有钱有人有权,割据一方为土皇帝,为何非要冒着灭九族的风险进行造反呢?

这与三十年前发生的一起悲痛的故事有关。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

在孝文帝时期,吴国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进京拜见皇帝,刘濞属于是孝文帝的侄子晚辈,因此,孝文帝便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刘启去陪伴他,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意外就发生在刘启于吴太子相处的过程中,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地人,而刘濞又很娇惯吴太子,导致吴太子目中无人,对当朝太子也不尊敬。

影视剧中少年刘启形象

刘启为当朝太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因此无论是谁到自己的地界了,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而吴太子却不愿盘着卧着。

终于,在一次下棋的过程中,刘启发怒于两耳争执的过程中,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而这一砸就将吴太子给打死了。

当朝太子杀人自然不可能给偿命,虽然吴太子也是当今最贵重的人之一。孝文帝很抱歉的将侄子的尸体送回吴国进行安葬。

这时,刘濞虽然没有说出要严惩杀人凶手的话语,但是也发现出了他的不满,刘濞是这样做的:

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史记》

刘濞看着自己宠爱的儿子的尸体送回自己的封地痛心疾首,心中充满了怨恨,说道:“天下哪里都是一样,死在了长安就葬在长安,为何还要送回吴国”,于是刘濞又派人将尸体送回长安。并且刘濞至此之后,称病不在入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影视剧中刘恒形象

儿子的惨死使刘濞萌生出了造反的想法,而后大臣们的不断进言则坚定了刘濞造反的决心。

儿子身葬长安之后,刘濞不在上朝,对此,由于是孝文帝自己的儿子将刘濞的儿子打死,孝文帝很是愧疚,因此,对于刘濞的不敬行为也没有追究,反而是赐给了刘濞一副拐杖,意思是说刘濞年龄大了,以后可以不入朝了。

孝文帝对刘濞的不敬没有说什么,但是不代表当朝众大臣没有想法。众臣纷纷进言,刘濞已起反叛之心,早晚会进行谋反,要早加提防或斩草除根。

影视剧中晁错形象

孝文帝对此言论虽然没有发表看法,但是却对刘濞影响颇大,要知道乱臣贼子的帽子是谁都戴不起的,而刘濞身处朝廷之外,对朝中之事无法掌握,所以起了危机之感。现在还好,孝文帝做皇帝,不会对自己怎么样,那么若孝文帝百年之后,那个打死自己的儿子的人继承了皇位,又会如何呢?因此,刘濞随着朝中的声音越大,越加的坚定了自己造反的想法,精心准备三十年以防不测。

汉景帝削藩政令下,吴王刘濞反兵起!

事实也如刘濞所料,在刘启登基后,身边的人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刘启进行游说,终于坚定了刘启削藩的决心,其中又以刘启的老师晁错对刘启的影响最大。

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

晁错大谈藩王的危害,削藩的好处,晁错认为早削藩为小痛,晚削藩要大痛。深深的打动了刘启,坚定了刘启削藩的决心。

影视剧中刘启形象

面对汉景帝刘启的削藩令,刘濞迅速施以对应的手段,首先是一次煽动民心的演讲!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史记》

刘濞称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我自己为将,我的小儿子才十四岁,也要身先士卒,凡是比我年纪小的,比我儿子年纪大的,都应该从军随我征战。就这样刘濞很快的便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影视剧中刘濞形象

其次,刘濞怕自己的力量不足,又联系其他六国共同叛乱,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而除了七国外,刘濞还联系了南越、匈奴等人支持自己,给予自己各种援助,因此,七国之乱起始声势浩大大有一举攻破长安城之声势,连方便皇帝汉景帝刘启都乱了方寸。

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为何三个月便被平息?

七国之乱声势浩大,但是短短的三个月便将苦心准备三十年的家底挥霍而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十万叛军三个月便速败了呢?

一、以小撼大

七国之乱看似声势浩大,但是在整个汉王朝的版图中还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叛军的整体实力还是不足,倘若以雷霆之力直入长安,或许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刘濞却没有做到,反而遇到第一个强敌梁国便止步于此了。

二、兵不精,将不良

叛军的数量虽然多,仅刘濞便召集二十万大军,但是这些士兵的质量参差不齐,单说士兵的年龄吧,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都有。而好王朝正规军则是清一色青壮年士兵,其中又以周亚夫的细柳营为最,两者相比完全是特种兵和普通士兵的差距。

古代军队作战

而刘濞虽然礼贤下士,收拢了不少人才,但是却没有可以扛得起大旗的将领。因此,刘濞一方,兵不精将不良,也是最后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各自为战

刘濞叛乱有七个国家参加声势浩大,但是其中的一个弊端也十分的明显,那便是各自为战,每个亲王考虑的均是如何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人心不齐,无法将力量最大化,甚至有的人在关键时刻临时倒戈。这也是七国之乱失败的一个原因之一。

四、主帅不才

身为七国叛乱之首的刘濞,虽然有雄心壮志,却无主帅之才。既没有韬略,也没有战术天赋,会的仅仅是带兵冲锋,能打赢则打,打不赢打了在退,在其发起叛乱,攻击失败,锐气尽失后,迎接他的自然是失败。

时刻录品历史:

刘濞于天下安定之时发动叛乱,不得民心;刘濞以小搏大,实力较弱,更别提能够大力破万法了;敌人不蠢,相反敌人很精明,蠢的是自己;刘濞勾结异族而攻打本族,于道义上处于不利。

综上,刘濞哪里有不败的道理,败是肯定要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而其三个月速败,那是因为遇到了能够速败敌人的周亚夫,倘若遇到的是别人,或许可以坚持的久一些。

喜欢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黎... 黎元洪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一生历经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二次革命、张勋复辟、府院之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
小学编程入门课程书籍电子版:让... 邻居家8岁的豆豆最近迷上了自己设计小游戏,天天抱着平板捣鼓。他妈妈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全靠几本编程电...
原创 解... 近日由于美国积极的干涉中国的内政阻止中国的统一步伐,在中国掀起了反美的浪潮,在台海问题上无论是中国政...
原创 刘... 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和刘伯温作为历史上...
原创 3... 39年,毛主席和曾志的合影,有人说她是江青,那她到底是谁? 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1939年,拍摄地点是...
原创 清... 旧社会富贵人家生了孩子,都会给孩子招来一个奶妈照顾他,这是一种等级差别造成的社会习俗,在现代的农村也...
小学生编程入门书籍推荐:让孩子... 哈喽,各位爸妈!今天咱们聊聊小学生编程入门书籍这事儿。别一听“编程”就头大,觉得是啥高深玩意儿。其实...
原创 “... 近年来,“反清复明”这一口号频繁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让人不禁思考,明朝究竟有何优点,让如此...
原创 奋... 《过秦论》一段描述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但秦国的强盛不仅是始皇一人的功劳,也源自之前六代君主的基础。这...
创造性挖掘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 党西民 在中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量名人。古代有深得百姓爱戴的陈临,有“贵地建城”的陈天觉,引导敦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