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下君臣关系一直是朝廷的主旋律,忠诚也是每一位臣子最基本的责任,不过正如孔子所言“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君王虽然手中握有极大的权力,但他们也要对臣子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否则必然会自取灭亡。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法理上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个人财产,大臣们也只是皇帝的仆人,这一点在所有朝代都适用。不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野心,有时候皇帝的个人能力不足以镇压住群臣,朝中便会出现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手中的权力甚至不亚于皇帝。清朝时期的年羹尧就是一个代表,他握有数十万的大军,但是至死都不敢造反,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清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很多人都不待见这个王朝,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就是清朝早期入关的时候破坏了许多汉人的文化传承,还强迫人们剃发易服,残害了许多无辜百姓。
其次便是清王朝本身的政策问题,闭关锁国让中国变得无比衰弱,晚期更是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自然引起人们的不满。此外清朝早期的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导致朝中经常出现权臣,其中人们比较熟知的就有鳌拜,多尔衮,年羹尧等人,这也和清朝的结构制度有关。
年羹尧本身是清朝的重臣,他曾立下许多大功,带领大清的军队四处征伐,更是平定了西藏和青海的叛乱。他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协助雍正夺得继承人之位,等到雍正登基之后自然成为他的心腹大臣,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年羹尧本身地位十分稳固,如果能低调一些的话完全可以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他逐渐被权力蒙蔽双眼,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在朝中不停地结党营私,还变得目中无人,最后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这一切自然都在雍正的观察之下,他本身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期间也给了年羹尧多次改正的机会,可惜年羹尧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受到警告后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雍正实在无法忍受,只得将其处死。
年羹尧手中还握有大军,许多人都以为他要起兵谋反,但事实上面对雍正的判决他不仅没有任何反抗,还乖乖束手就擒,这也引起许多人的好奇。其实年羹尧没有作乱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他本身对于雍正还是保持着忠心,年羹尧受到康熙的提拔时就发誓要永远效忠。
雍正上位后朝中出现了许多党派,年羹尧并没有加入其中任何一支,只是忠于雍正一人,同时周围只要发生叛乱他总是积极出征,可以看出他对于雍正是绝对忠心。这一点即便在他变得傲慢之后也未曾改变,年羹尧本身和雍正关系就很好,他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得到皇帝的原谅,于是行为也越来越出格,最后甚至让一些大臣对自己行跪拜礼。
一开始雍正对此还可以忍受,但是年羹尧慢慢地贪图起钱财,在朝中大肆接收贿赂,雍正本身就在治理贪腐问题,自然无法忍受年羹尧的行为,这才决心惩治他,可以说至始至终两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年羹尧也从未起过造反的心思。
如果年羹尧起兵他还有两个失败的原因,首先虽说他手中有着数十万的部队,但是古代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部队的粮饷军械都是由后勤部门提供,年羹尧并没有调动这些部门的权力,也就是说他的部队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援,自然也无法行军打仗。
除此之外,年羹尧自己在朝廷里也没有多少人支持,虽说很多人都对他行贿,但他们只是为了借助他的权势,自然不会跟随他一起谋反。由此可见,年羹尧没有造反有着多方面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他本身就比较忠诚,没有造反的心思,此外部队的粮草后勤跟不上,朝廷中也没有人支持。
他的事情也给了人们一个警示,无论自己有什么地位,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切勿目中无人。年羹尧败就败在他不知收敛,在君权至少的朝代中生活,他不仅没有低头,甚至对于自己的行为不加掩饰,如此这般,将其放在现代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好感。
参考资料:
《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