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午大海战》)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与十年前的中法战争的起因如出一辙,也是为了藩国——朝鲜。
照例,朝野上下又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只不过与上次相比,这一次主和的声音几乎被挤得完全听不到了。道理不言自明,十年前,要对付的是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十年后,面对的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亚洲小岛国,十年前,帝国海军还没什么家当,十年后,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北洋水师。
自鸦片战争以来,总被列强们欺负,一直都这么憋着,如今总算冒出个软柿子给我们欺负一下,怎么能够轻易放过?
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北洋的创始和主持者、被日本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继中法战争之后,居然还是一力主和,理由是可能打不过对方,要是输了的话,又得像以前一样吃大亏了。
话一出口,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都愤怒了:那这些年您老人家都在忙些什么呢,难道北洋水师是用来打酱油的?
别跟他磨叽,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李鸿章既不会掐也不会算,不可能完全料到战争的结局,之所以十年后再次主和,说到底还是心太虚。
先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出访日本,那次出访的经历让李鸿章隐约感到,东瀛岛国已非吴下阿蒙,而北洋水师整整六年没有“添船购炮”,能不能打赢对方,也因此变得一点底都没有。
人员的因素他也考虑了:丁汝昌不懂海战,刘步蟾等年轻将官“多不可恃”,只是他没有想到,真实的一面远比他想像的,还要可怕得多。
战争还未打响,坐在看台上的西洋各国已纷纷做出预测:中国赢。
这是有技术统计数据为证的,就规模而言,北洋水师超过日本海军,甚至直到大战的前六天,日本联合舰队才得以编成,其主力战舰不仅舰龄短,官兵上舰练习也没多长时间。
英国是世界海军第一权威,它就毫不客气地断言,日本海军很危险,这仗十有八九要输。
世界舆论如此不看好日本,连日本人自己也发了毛,统帅部为海战失败提前做了预案。
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那就是关于人的数据。
在此之前,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罕见的人才喷涌期,一方是同治名臣的高标卓立,另一方是维新精英的层出不穷,但到甲午战争时,一代人已经老去,能够站在前台决斗的已完全换了一代人,他们决定了彼此国家的命运。
两个国家都“师夷长技”,所谓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双方海军也基本由回国的留学生所实际掌控——北洋水师几乎所有战舰的管带皆为留欧学生,而日本海军的舰长和中高级指挥官多数也曾留学欧美,东乡平八郎本人就在英国学了八年海军。
都是新生代,大家较量一下吧。
1894年7月,双方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发生第一次碰撞,此即丰岛海战。
在丰岛海战中,北洋水师共出动两艘军舰,主力战舰为“济运”舰。“济运”舰管带方伯谦是首批留欧学生,在闽党和整个北洋水师中都是个人物。有关“添船购炮”的建议,刘步蟾尚只能通过丁汝昌代转,他却是可以直接上书李鸿章,举手投足都颇有大哥范儿。
但打仗和有没有范还是两码事。
作为主力战舰,当然是对方重点围攻的目标。尤其在另一艘战舰先期遭到重创后,日方的三艘军舰全围着一个“济运”舰打,一下子便把“大哥”的内囊给打了出来。
缺大德的,我怎么觉得自己两腿这么软呢?
管带本应站在舰桥上进行指挥,可是上面却没有方管带的身影,这兄弟钻进了甲板下的舱房,而且再也不肯出来了。
舰桥缺乏防护,容易受伤,舱房不一样,上面装有重甲,相对要安全得多。
然而这样一来,甲板上的官兵也就看不到你了,况且你往舱房一钻,视线必然受阻,连日舰在哪里都看不清楚,还如何指挥作战?
于是,海战刚刚开始不久,中方就陷入了被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