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喜欢三国的朋友在读三国演义时,常常被一些细节困扰。当然,仔细品味是好的,但我们更好不要过于纠结,避免跑偏,否则会失去故事的乐趣,也会忽略掉作者的用心。
罗贯中先生创作《三国演义》时,他并非有意要放过夏侯惇。如果他真的没有放过夏侯惇,情况可能就会变得复杂而棘手。首先,夏侯惇在后来的故事中依然存活,并因为立下许多功劳,最终因病去世。这使得关羽不能轻易地将他杀死。在双方交战中,夏侯惇并没有一败涂地,数十回合对峙下来,展现出相当的战斗力。关羽并非能够轻松斩杀夏侯惇,因为夏侯惇是曹操的得力干将,战力不可小觑。曹操对关羽也是仁至义尽,这也是关羽心系曹操的原因。关羽曾感慨:“吾非欲沿途杀人,奈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为负恩之人矣。” 可见,关羽并非心甘杀人,对于曹操器重的人,他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他后来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原因。 如果夏侯惇死缠乱打,不肯放行,关羽或许会出手重创他,但鉴于张辽的到来,张辽是关羽的好友,多次帮助过他,关羽也不会轻易动手,更何况此时夏侯惇已经罢手。因此,罗贯中先生并不能将夏侯惇塑造成关羽的刀下亡魂。这也是为了保持基本的历史一致性。例如,关羽失去荆州、刘备溃败于夷陵,魏灭了蜀汉,这些情节需要与其他史书相符合,否则就会产生笑谈。总的来说,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应该更注重故事的整体,不要被一些小细节所困扰,否则可能会错过作者的用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