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封建时期政权建立的早期阶段,不难发现,封建皇帝拉拢知识分子和贵族的现象非常普遍。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地方权贵给予特殊待遇,唐高祖李渊对关陇士族采取特殊政策。他们希望通过有文化号召力的士人或当地有权势人士的支持和支持,赢得民心,稳定政局。但从编纂《元史》的选定人员来看,除了宋濂、王邑这两位主要负责人已被收归朱元璋帐下外,其他参与编纂的人员均不存在。所谓达官贵人,大多都是淡泊世俗的人。在曹泽隐居的人虽然有一定的名气或者才华,但是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或许是因为编修时巨大的政治压力,《元史》第二次修订时,除了主编宋濂、王邑之外,就只有赵四参与了第二次编修。第二次编修后,大部分剩余人员并未返回,史局第二次重新开放距上次解散仅5个月左右。可以想象,编撰者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凶猛权力感到忌惮。
可见,朱元璋在编撰《元史》时,并没有打算拉拢“隐居山河之人”。相反,他更容易拉拢那些被排除在编史之外的元朝元老、官员等有权有势的人。价值和必要性。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体现史书编撰的客观公正性,没有使用明代官员或元代退伍军人。其次,严密审视各地隐居有识之士对明政权的态度,通过监督编史间接了解各地舆论。第三,塑造了隐士争相投奔明朝廷的形象,展示了明朝的实力和民心,展现了明朝想要接管元朝、取代明朝的愿望。当然,通过招募编史者,也可以选拔一些有能力的学者,留任朝廷。
朱元璋及其大臣们在选择编修《元史》的时间上是有一些考虑的。尽管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即位,宣布建立明朝,但明朝的统一还远没有完成。当时,元朝政权刚刚退出中原。长城沿线及西北、西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仍为元朝残部所占据。出现了镇压明朝的局面。而且,此时的元朝基本上还处于执政状态。相对完好的政府机构始终在等待恢复和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