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可与明太祖相媲美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远古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商王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是第一位。而且,也是商朝中兴之主,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某甲骨窖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谥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在大约三千三百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生活在亚欧草原上的古印欧人,不得不向南迁徙,进而引发了史称“印欧大迁移”的事件。
其中,讲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印欧语的部落,从小亚细亚东部分几批,横穿安纳托利亚高原进入欧洲。希腊此时已经有前期从小亚东部而来,与当地土著米诺亚文明混合而成的希腊语迈锡尼文明。但是后期来到的印欧人比较野蛮,对当地文明形成很大的冲击,使希腊进入了一个西方学者所谓的黑暗时期,直到大约四百年后的公元前八九世纪,文化才开始逐渐恢复。
另外一支向东迁徙的印欧人在中亚附近分开,一支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中国的新疆,与当地文化混合形成小河文化。另一支向南进入印度,并将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后,制定了种姓制度:入侵者在剽窃了原住民的文化后,被列为最高的种姓,二者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印度的原住民却被列为低等种姓,最终,比中国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这种野蛮的种族隔离制度下逐步衰亡。因为,被禁止学习,就意味着政治人才的匮乏,所以,印度历史上基本没有统一的局面,也没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这次迁徙对文明的破坏,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但进入中国的这支印欧人未能继续前进,可能是因为巨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华夏文明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成为整个东亚的文明的灯塔。
有学者把武丁时期有关“西北战争”的甲骨文梳理后,说:“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
他还用一些间接资料,说明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武丁时代征伐的外族,“与蹂躏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两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极其相近的文化关联,并且有些血缘关系;他们虽没有文字,却拥有很进步的战争武器”,但“在这一时代,中华民族在西北边疆打了一次勇敢的、胜利的自卫战,这一战奠定了殷商时代二百年的文化生活,为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建立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新基础"。
老祖宗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的大事,除了祭祀与占卜之外,就是保卫边防、开拓疆土和掳掠奴隶的征战了。武丁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五十九年中,频繁出征作战,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周边部族,极大地扩充了王朝的版图,史称为“武丁中兴”。在这个过程中,妇好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印欧语族人根本不把其他民族的人当人看,他们不是设法和他们打败的民族融合,而是制定出种族隔离或种族灭绝制度:远的说,有入侵印度的印欧人(即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近的说,有欧美人在非洲贩卖黑奴和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好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足可与明太祖朱元璋相媲美,甚至更大,因为,那时萌芽阶段的华夏文明架构还很脆弱,如同一棵小树苗,一场暴风雨就能将其摧毁;不像十三、十四世纪时期,华夏文明已经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基础,如同参天古木,雷霆风暴过后,挺拔依然。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