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参加新四军,后来担任县委书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犯下大错
创始人
2025-05-30 08:09:25
0

原标题:他曾参加新四军,后来担任县委书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犯下大错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具体是指我国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导致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老百姓挨饿现象,这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有五个地方受灾相对严重一些,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以及甘肃省。在受灾严重的安徽省中,尤其是无为县,更是发生了严重的灾害。那么,那段时期,是谁担任无为县的县委书记呢?此人就是姚奎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姚奎甲的故事。

姚奎甲出生于1913年,安徽桐城童铺乡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姚奎甲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在姚奎甲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姚奎甲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稍微长大后,为了谋生,姚奎甲成为一名裁缝学徒,但那个时候,当学徒也不容易,不仅没有工资,而且经常挨打挨骂,姚奎甲受不了这种生活,最终放弃学裁缝,回到家乡务农。

姚奎甲在家乡当了一段时间农民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也开始全面侵华。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姚奎甲加入了当地的农民抗日协会,1939年,26岁的姚奎甲正式成为一名党员,在我党的带领下活跃在家乡,投身抗日救国的运动当中。

加入我党后,姚奎甲也进入了新四军,担任了新四军地方游击队指导员、营教导员、独立营副政委等职务。客观来说,那段时期,姚奎甲对抗日事业还是有功的,尤其是他带领游击队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开辟了桐西游击区,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也因为在抗战中表现卓越,日伪军对姚奎甲恨之入骨,曾多次逮捕监禁他的妻子,用妻子威胁他,不过,姚奎甲始终把抗日大业放在第一位,坚定地跟随我党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安徽人的姚奎甲留在安徽工作,陆续担任了潜山县县长、桐城县县长以及桐城县委书记等职务。那段时期,姚奎甲参与领导了桐城的抗洪救灾,使得当地老百姓很快就安定下来。在这之后,姚奎甲又被调到无为县工作,担任了无为县委第一书记,主持无为县的日常工作。

不过,在无为县工作时期,姚奎甲却犯下了大错误。1959年,这一年恰好是后来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第一年,当时担任安徽省副省长的张恺帆前往无为县视察工作,作为县委书记的姚奎甲却报喜不报忧,声称无为县1958年的粮食产量有十三亿斤。

不过,张恺帆本身就是无为人,熟悉无为县的情况,而且无为县的粮食局长偷偷告诉他无为县的粮食产量有两本账,一本是七亿斤,另一本是十三亿斤,于是张恺帆就批评了姚奎甲,并且下令解散了无为县的食堂,把粮食还给农民。另一方面,张恺帆立刻给省委写信,反映无为的真实情况。

然而,姚奎甲却对张恺帆的批评产生不满,于是就整理材料,直接向省委汇报。此后的结果就是张恺帆被“打倒”,并被开除党籍,直到1962年才平冤昭雪。而姚奎甲却继续主政无为,无为县的灾情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安徽受灾最为严重的几个县之一。

晚年的姚奎甲回到家乡生活,于1983年去世。总的来说,姚奎甲虽然在革命时期有过贡献,但他也在建国后犯了大错,客观来说,作为一名地方的父母官,姚奎甲更应该注重百姓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政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广东艺术影展英国电影展... 南都讯 记者林经武7月11日晚,由广东省电影局指导,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广州市委...
鸿远电子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鸿远电子(60326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原创 这... 第十名、锦帆斗将——甘宁,兵器:月牙戟、蛇矛 战绩:砍翻邓龙、射杀黄祖、斩马延、张顗、蔡壎、蔡中,百...
原创 他... 1974年,已经停止工作6年的傅崇碧少将,接到通知回北京,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内心深处隐隐感觉到...
原创 毛... 北平解放前夕颐和园剑拔弩张,毛主席亲自下令:要留下这片安全的绿洲 1949年3月25日凌晨,毛主席怀...
原创 如... 本文短小精悍,约500字,观点突出。 就算赵嘉能成为赵王,统一天下的也不可能是赵国。 首先,统一天下...
原创 三... 所谓三星堆文化,其实是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数次考古发现和挖掘所获得的历史资料,以及在上个...
原创 庞...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的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
原创 郭... 要说起研究历史,没有任何人能够与历史亲历者相比,当初郭沫若在主持文史工作的时候,曾经想要邀请溥仪帮助...
原创 圣... 古老的人类史,掩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验证、剖析真相。《圣经》是“文学象征的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