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多尔衮一生,能够称帝的机会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便是皇太极突然死去之后。因为在皇太极生前,他与济尔哈郎最受皇太极倚重。尤其是多尔衮,不但聪明机敏,有计谋,早在十九岁上就开始掌理官吏任命升迁等人事调动,即掌理吏部。
吏部又是六部中权力最大的一个部门,即为六部之首。这样以来,无论是从军事实力上,还是对政府官员的掌控上,多尔衮在当时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即无论凭能力、威望、地位还是实力等,如果他决计要争夺皇位,经历一番血战之后,皇位就有可能到手。
第二次机会,便是他统率清军入关之后。入关清军主力便是由他和他的两个兄弟率领的两白旗,再加上投降清军的吴三桂等降清将领,此时的多尔衮,完全可以在占领后的北京城自立为皇帝。
第三次机会,便是他除掉豪格等敌对势力,完全将朝政操控在自己和两个兄弟之间之后。这时,多尔衮如果取代福临称帝,其实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机会如此多,为何多尔衮始终没有或不敢取代福临而称帝呢?
首先,是由多尔衮的性格决定的。多尔衮虽然聪明机敏,有计谋等,但他为人做事也格外谨慎,即没有最大把握,他是决不会冒着很大风险去做的。
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他的有关历史记述中,到处可见。
比如,皇太极死后,他与豪格争皇位,他之所以最后选择妥协和让步,就是因为在当时,他并没有争取到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中,大多数将领的支持。
或者说,这六旗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将领并不支持他称帝,即便是内战,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取胜,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妥协。
这也是他谨慎的一面
其次,在拥立福临称帝时,他与诸王大臣都是盟过誓的。即然盟了誓,在大多数满清贵族的眼里,就要履行誓言,正如代善对他的儿孙所说的那样:“既立天誓,何出此言?更勿生他意!”
这在大清朝的诸王大臣中,绝对是一道坎。对多尔衮也同样不会例外。况且,在盟誓几天后,对盟誓有抵触情绪的镇国公艾度礼、代善的子孙硕托和阿达礼等都进行了杀戮,这最为严厉的一幕,就是到多尔衮死去的顺治七年,也只不过仅仅过去了七年。
所以,在此期间,多尔衮再代位福临称帝,势必要遭到大多数满族贵族和大臣的讨伐。
再次,代善死于顺治五年。代善活着时,同样也是多尔衮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代善虽然不参政,但作为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和爱新觉罗家族德高望众的长者,他在满族贵族中还是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所以,多尔衮害死豪格、剔除济尔哈朗等举动,其实都发生代善重病和死去之后。
最后,还有一道坎,那便是皇宫中的哲哲和布木布泰。应该说,除了皇位之外,她们几乎给了多尔衮想得到的一切。
比如顺治二年(1645年),晋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三年(1646年),让多尔衮开始享受与皇帝相同的仪仗;顺治五年(1648年),再晋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等等。
当然,到了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就意外死去了,他就是想再到了什么,也得不到了。
当然,话说到此,第二个问题也紧跟着来了。即多尔衮如果不出意外死去,他会取代福临称帝吗?
回答是,这个可能性也极小。
因为除了皇帝这个名号之外,他该拥有的都基本拥有了。
另外,除非此后的多尔衮,已不再是那个处处谨慎的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