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释疑第87期/奉天玉)
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趋势,此言诚不欺我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乱,最终天下三分,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终于结束了百余年的乱世。可惜好景不长,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纵使司马氏后人勉强建立了东晋,也没能阻止天下再度分崩离析,自此之后,南北十六朝割据混乱数百年,直到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才再一次迎来天下太平。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杨坚之前有一个更为出色的帝王,他不仅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和能力,还付诸了实施,而且是难得的明君。可惜的是,就在他差点统一天下的时候,竟突然英年早逝,可谓功亏一篑。如果他不发生这场意外的话,不仅自己能免被誉为千古一帝,隋文帝杨坚或许永无出头之日。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说起这个人,他其实与杨坚颇有渊源——他的长子迎娶了杨坚的长女,也就是说他是杨坚的亲家。说到这里,结合杨坚废掉亲外甥周静帝,自立为王的经历,相信大多数人都猜到了主人公的身份,他就是北周的第三任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除了熟悉南北朝历史的人,很少有人听说过宇文邕的名字,那么他果然有不输杨坚的才能,可以一统天下并开创盛世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他年少的时候,表现就非常出众,史书称其“聪明敏达有气度”,再加上他对父母非常孝顺,非常得父亲也就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欢心,年仅十二岁便沾父亲的光,被拜为了辅城郡公。两年后哥哥宇文觉取代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政权,不仅没有防范他,反而将他任命为了大将军。
如果说,他的这些待遇成就,还有父兄的功劳在内,不久之后宇文觉被废,其庶兄宇文毓被权臣扶持上位之后,他担任大司空、治御正,以沉稳的性格得到庶兄的信任和倚重,被称赞为“此人不言,言必有中”,便是他自己的本事了。几年之后宇文毓再次被废,成为傀儡的人成为了宇文邕本人。他的两个兄长都折在了堂兄宇文户手中,吸取教训后,宇文邕没有莽撞行事,而是选择了韬光养晦,麻痹宇文护,经过十二年的隐忍,终于将这一毒瘤除去。
此后,他历经两次亲征,灭掉了北齐,一统北方,不久之后又大破南陈军队,这个时候,只需再经过一场大战,最多不过耗时一两年,宇文邕必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志向,而且他“克己励精,听览不怠……性既明察,少于恩惠,凡布怀立行,皆欲逾越古人”,以致“群下畏服,莫不肃然”,如果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志向,我国历史必然会迎来又一盛世。
可是,就当他打算一鼓作气,攻克南陈的时候,北方的突厥虽然已经与他联姻,却还是背叛了盟约,“入寇幽州”。这个时候,如果放任不管,继续南下,必然会腹背受敌,于是宇文邕果断调转枪头,打算御驾亲征北伐突厥,并兵分五路,做好了开战的准备。然而,天妒英才,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年仅三十六岁的他突然病重,不治而亡。
宇文邕去世之后,被他严加教导的长子宇文赟继位,却辜负了他的期望,沉湎酒色,骄奢淫逸,并施行暴政,不到两年便因身体被掏空而病逝,皇位传到了八岁的儿子北周静帝宇文衍头上。杨坚作为权倾一时的隋国公,又是幼帝的外祖父,轻而易举的篡位登基,在宇文邕打下的基础上,轻松灭南陈,一统天下,然而享誉千年。
虽然杨坚本人的能力和贡献也不容否认,但是替杨坚打下大半基础,却被世人遗忘在记忆角度的宇文邕,实在令人惋惜,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的话,江山无论如何都落不到杨坚头上。
参考资料|《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