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际掌权者智伯,乱世时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创始人
2025-05-30 05:35:58
0

原标题: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际掌权者智伯,乱世时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智伯名瑶,本姓荀,又称荀瑶。他于晋定公三十七年至晋出公二十三年担任晋国执政。长期以来,智伯一直被冠以“贪而愎”的帽子,再加上他在晋阳之战后身死族灭,而成为被讽刺、嘲笑的反面人物。与智伯同一时期的郑驷弘就说“智伯愎而好胜”。

其实早在智伯继承知氏家族的大宗前,知果在指出其缺点“不仁”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优点和才能,“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疆毅果敢则贤”,智伯死后,其谥号为“亵”,所以有的史书也称其为“知襄子”。

那么,在当时的乱世时期,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谋定而后动

一个成熟军事家的重要标志之就是能崇尚谋略,懂得谋定而后动。智伯在大的军事行动之前,总是详加谋划,以期付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并且智伯也能针对不同实力的敌人采取不同的谋略和措施。

智伯为了攻击卫国,先后策划了两次,虽然结果并没有成功,但其对攻打卫国这样国家所采取的谋略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假装交好,贻赠对方礼物一“野马四,百白璧一",以此麻痹敌人,让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然后,突然发兵,偷袭、攻击敌人。当然,是卫君比较明智,听取了南文子的建议,知晓其图谋,所以避免了灾祸,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这样的好运。智伯在攻取厹由的过程中,同样采用了这种的策略,而大获成功。

厹由位于今天山西盂县境内,太原市东北侧。智伯凭借自己的谋略攻取了厹由,不仅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而且也对赵氏家族的晋阳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智伯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了发展本家族的势力,有效地削弱甚至消灭韩、魏、赵三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智伯先后分别向韩、魏、赵三家索取土地,韩、魏割让,而赵弗与。这种看似无缘无故地向三家索取土地的行为实际是智伯“有意采取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挑起战争,铲除赵氏。”因此,这是一种从开始就针对赵氏、向赵氏挑衅、对赵氏发动战争寻找借口的策略。

智伯为什么首先要消灭赵氏呢?韩、赵、魏三家,实力各不相同。在赵简子时“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於诸侯”,到了赵襄子时被灭代,继续扩充势力,在三家中应该还是赵氏家族势力最强。赵氏最强,自然便成了智伯最大的、最难对付的敌人。

在这策略中,智伯并没有首先针对赵氏,明确自己的战略目的,而是较好地利用了当时晋国的整体局势。在“晋国政皆决智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智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的情况下,智伯巧妙利用了弱者避免“加兵于”己的心理,首先分别发难于两个较弱的家族一一韩、魏。

两家为求自保,“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只得“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这种非武力、逐一进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分别威慑了韩、魏,令其屈服,无形中也壮大了知氏的势力;同时,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对赵氏的刺激,防止了三家过早地结盟,又为向赵氏索取土地做了铺垫,也就是为寻找攻击赵国的理由创造了条件。

在做好这些准备后,智伯便亮出了杀手锏,直接向赵氏提出苛刻的条件。对于赵氏,智伯不只是索取一块土地,而是摆明了就要蔺和皋狼这两地。就当时看来,智伯这招确实很高明,因为无论赵襄子同意与否,赵氏家族都将面临着一个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这两地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智伯一旦占有,就能“对晋阳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如此赵氏二代人苦心经营的大本营危在旦夕,赵氏失去在晋国立足的根本,就是以往北进取得的成果也会化为乌有”。

而身为赵氏宗主的赵襄子一旦不同意这种无理要求,智伯发难于赵氏的借口便呼之欲出。智伯得到了“赵襄子弗与”的结果,于是便可带领三家军队去灭赵。若单从整体实力来看,知氏灭赵似乎不成问题,剩下韩、魏两家,则更易图之。

纵观智伯的三次索地,再结合如上分析,不难看出其谋划了一个庞大的策略:先避强就弱、增强实力;后审时度势、屈服韩魏;再重点打击、各个击破。该谋略可谓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处处陷阱、内含杀机,且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单就对于当时知氏家族的发展而言,这种策略无疑是最合理,也是最容易操作和获得胜利的。

虽然其结果并未成功,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晋阳城被围三年之久,已经是“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于以城下,何如?’”赵襄子也有了投降的念头,赵氏家族几险灭亡;韩、魏两家更是受到智伯的胁迫,战战兢兢,不仅都“致万家之邑”,而且也加入了智伯主导的反赵联盟,即使后来赵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偷偷来劝说两家同赵氏结成联盟时,两家宗主也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和害怕。

追求务实

作为知氏家族的宗主,个比较合格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智伯在很多场合也表现出了追求务实的可贵品质。

智伯奉命征伐齐国。在马受惊的时候,处乱镇定,说:“齐人知余旗,其谓余畏而反也”;在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候,智伯以各种理由果断地拒绝了“长武子请卜”的请求,放弃了这种近乎无用的做法,这都体现了其求务实的可贵精神。

不仅在军事上如此,在面对重大的政治变故,智伯亦能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比较务实而又合理地处理。知、赵、韩、魏四家消灭了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想瓜分两家的土地,引起当时晋国出公的不满。

面对出公的讨伐,智伯并未慌乱,而是联合其他三家“反攻出公”,取得了胜利,维护了本家族的利益。在晋国无君的状况下,智伯并未“尽并晋”,而是册立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忌子骄为君”,这样做不仅暂时稳定了晋国局势,而且也提高了白身的政治地位,能够使“晋国政皆决智伯”,同时也使知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最强。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智伯务实的品质密不可分。

懂得敬贤

智伯也是一个懂得敬贤、爱贤人的君主。他带兵伐卫,得知卫国的南文子已将其谋略告知卫国君,虽然大军已经来到了卫国的边境,仍毅然下令撤军,“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智伯撤兵固然其谋略被得知有关,但是从其话中也能看出其对他国贤人的一种尊敬和仰慕。智伯对本国的贤人,也是敬爱有佳。豫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豫让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了解他的朋友曾说,“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而且视智伯为知己,对其也是非常忠心。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像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后来豫让也是千方百计地去行刺赵襄子为其报仇,甚至不惜“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伏剑而死”等,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智伯对贤才的敬重、器重和关爱。

结语

长期以来,智伯因“贪”和“不仁”而成为多数人心中的反面人物,然而我们如果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智伯的身份来详加考虑,就会发现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他生活于春秋向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当时战争的性质已经逐渐地转化成兼并战争。处于大动乱的时代,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宗主,想成为一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不能仅仅依据"贪"和“不仁"去评价智伯。

早于智伯的宋襄公在对楚国的泓水之战中,一味讲求“仁义”,多次丧失击败敌军的机会,最后落得“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的下场,不久便因伤而死去,宋国也从此衰落。与智伯同一时期的赵襄子为了实现赵氏家族的“北进战略”,在攻取代地的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贪”和“不仁”。他在父亲去世不久、丧服未除之际,便假装邀请代王前来吃饭、喝酒。

智伯确实有着“贪”和“不仁”等缺点,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尚谋略、知敬贤、求务实等可贵品质,他的才干和谋略为即将到来的战国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智伯在晋阳之战后身死族灭,但我们不能因其身败而无视其谋,缘其族灭而否定其能。

唯有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不人云亦云,结合时代背景,着眼于历史人物具体的言行,去评价、去总结,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以理性的态度、比较公正客观地对待过去的人、看待周围的事。唯有如此,“反面人物”也才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我们后人也才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去选择、汲取和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出... 提起司徒美堂,可能知道人的人并不是太多,但要是提起天地会和陈近南,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说出那句“为人不识...
原创 怎... “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古者帝...
原创 诸... 乍一看,诸葛瑾除了是诸葛亮的哥哥什么都不是,但诸葛瑾混得真的不比他弟弟差。而孙权明明知道诸葛瑾无能,...
原创 将... 文人打仗,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就发生了清明节休战的事情。 1864...
原创 孙...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认可孙权最高的评价。其实,在曹操之前,袁术还评论过另外一位孙家儿郎,他曾...
原创 他... 众所周知,南宋是被元朝灭掉的。1276年,元朝大军抵达临安城下,南宋朝廷被迫出降。三年后,元朝将领张...
原创 十...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一幕深深吸引了观众,然而,为何最终轮到关羽斩杀华雄呢?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
原创 白...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长平之战赵军主帅赵括,靖难之役时南军主帅李景隆。在军中,主帅的影响力非...
原创 拿... 事件简概: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爆发了一轮大规模的反法战争,历史上的反法同盟战争...
原创 张... 有人说“大帅府一宅,民国史一半”, 这里所说的大帅府,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帅张作霖的府邸。 张作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