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不仅不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反而坚持“攘外必须安内”,这使得很多有识之士格外愤慨,在这种背景下,我党坚持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政策,逐渐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时代浪潮。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青年就是九一八事变后跟随我党抗日的有识之士,他的名字叫张学思。张学思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第四子,同时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弟。那么,张学思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张学思出生于1916年,他的父亲张作霖就是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的,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张学思对日本充满着刻骨仇恨,因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立刻就投入到抗日宣传运动当中。然而,令张学思想不到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却坚持“不抵抗”的政策,这让出身东北的张学思心灰意冷。
不过,在抗日宣传中,张学思也接触到马列主义,他也认识到我党是一个真心抗日的政党,1933年,17岁的张学思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入党之后,张学思奉命前往东北军六十七军特务大队,主要从事兵运工作,此后他长期活跃在国民党政坛,为我党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情报。
1937年,从军校毕业之后,张学思被安排到东北军,成为一名见习排长。那段时期,他主要活跃在上海、南京等地,在我党的帮助下,从事营救哥哥张学良的工作。只是因为蒋介石的原因,张学思的努力收效甚微。
1938年10月,张学思前往延安,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从学校毕业后,张学思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挥作战,不久后又担任了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等职务。此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张学思长期活跃在冀中军区,领导了军区的反“扫荡”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被派到东北,担任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张学思本来就是东北人,熟悉东北的风土人情,而且他还是张作霖之子,因此在东北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那段时期,张学思参与创建了南满根据地,又担任了东北大学校长,为我军培养了大量优秀指战人才,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张学思奉命创建海军学校,并担任了安东海军学校副校长,参与了我军海军初期的建设与发展工作。1953年,张学思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39岁的张学思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
1956年,为了更好地培养张学思,上级把他送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学思留学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苏联方面并不同意“张作霖之子”前往苏联学习,后来还是周总理出面,亲自向苏联说明了情况,张学思才得以前往苏联学习。从苏联回国后,张学思陆续担任了海军第一副参谋长以及海军参谋长等职务,他活学活用,为我军海军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促进工作。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张学思也受到冲击,当时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把海军内部搞得乌烟瘴气,他们在海军发起了“夺权”行动,公开向萧劲光等人“夺权”。在这个过程中,李作鹏故意打压张学思等人,把他诬陷为“叛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张学思也于1970年被迫害去世,年仅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