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在死前,分别说过一人不可重用,接班人不听,最后都应验
创始人
2025-05-29 13:34:13
0

原标题:曹操刘备在死前,分别说过一人不可重用,接班人不听,最后都应验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谈论到历史时,也许最充满着英雄气概的时代就是三国时期。

说到三国也许大家想到的是狼烟四起的战场,也许想到的是刻画于史书之上的一幕幕经典典故,也许是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但是三国这一词,也包含着太多的惋惜。

在回顾历史尘烟之时,我们有时会想,如果这么做,是不是会让历史就有所转折。

我们将时间回溯到三国时期,我们会发现,蜀魏的灭亡与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马谡。他曾得诸葛亮的赏识,把他纳入麾下,诸葛亮由于赏识他的才华,所以经常与他秉烛夜谈,讨论作战计划和策略。

不得不承认的是,马谡是聪明的,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他的自信高过自身能力。作战并非儿戏,盲目的自信只会骄兵必败。而马谡这个人,又偏偏自持清高,他永远都秉承着一种盲目的自信,永远会高看自己。

而阅人无数的刘备早已看出来了,如果任由他发展下去,那蜀魏也离灭亡不远了。所以,刘备还特意嘱咐过诸葛亮,这个人太过于狂妄自大了,如果让他身居高位,带领大军前去战斗,那一定会兵败的。

刘备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过“马谡言过其实,大不可用”。所以,千万不能给他委以重任。而诸葛亮仿佛只看到了马谡的才华,并没有看到他这致命的缺点。

所以,还是一直提拔他,给他重要的任务。我想,马谡也许可以当一个很好的手下,听从上级的命令,但是,他不能当一个很好的将军。

在街亭大败之后,事实证明,诸葛亮错了。在228年,诸葛亮带病伐魏,马谡拥兵自重,违背了诸葛亮原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也不听从他人的建议,只是一叶障目盲目的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战,最终导致了兵败。

北伐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蜀国无法统一三国。在诸葛亮回去之后,由于马谡违抗军令,所以只能处死。他虽得诸葛亮器重,可惜,被自己的自大给“作”死了。

如果,他是个有才又谦逊的人,我相信,他一定会为蜀军如虎添翼。如果,诸葛亮听从了刘备当时的话,不给予马谡如此大的权利,我相信,这一战,必胜。

在另一边的魏国,也因为一个人,魏国江山拱手让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他拿走了魏国江山之后,一统三国,建立北晋政权。

由此可见,司马懿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司马懿之于魏国的地位宛若诸葛亮,然而,他却没有诸葛亮那份忠诚。

我们可以通过刘备白帝城托孤,看得出来他十分信任诸葛亮,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这一篇文章得知,他是一个绝世忠臣。

但是司马懿却是恰恰相反,司马懿这个人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甘于只做一个臣子的。曹操也曾在临终之前,特意和曹丕说过,千万要注意司马懿,这个人可能会让魏国江山就此灭亡。

要是让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那么曹家的江山,终究会被司马懿指点。但是,曹丕不仅没有听从曹操的话,还反其道而行之。

他一路提拔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最高官职曾做到过安国乡侯。曹丕还把关系到一个国家存亡的军权也曾交给司马懿。曹丕给予了司马懿百分之一百的信任。

但是,司马懿或许不是这么想的。虽然司马懿在当时位高权重,但是以他的想法和他的野心,他并不想为人臣,也不甘于当人臣,他也许有着足够大的本事可以自己去到曹丕的那个位置,取而代之。

甚至,他认为他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因此,在司马懿获得军权之后,不断招兵买马、招纳贤士作为自己的门客,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他还一直征战沙场,收获了一大批贤士,也树立了威信。这也是为他之后能够建立北晋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曹丕养虎为患,司马懿大获全胜。

也许历史就是如此的神奇,也许每个人选择的不同,就会扭转一个国家的历史。也许,有时候多听听前人的意见,事情也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我时常在想,如果诸葛亮听从刘备的意见,不曾重用过马稷,只是让他当一个忠诚的部下,我想,也许历史的长河一定会有所改变。蜀国也许会称霸一方,也许还会一统三国。

如果曹丕听从他父亲曹操的话,对司马懿始终保持着一颗疏远的心,就算他再怎么有才,也不重用他,那他也不至于把他父亲曹操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不过也许只能是也许,世界上,不会有后悔药可以给他们吃。

这一切发生了只能发生了,不过通过这两件事,我仿佛也从中看出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能轻信别人,就算这个人再怎么有能力。

也许,我们遇到的,只是有才无德之人,毕竟,人心隔肚皮。我们永远都无法想象,别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许,在某些时刻,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总有看人不清的时候,而老一辈的人也许已经阅人无数,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哪些人是益友。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方可知兴衰”有时,我们生活中还未遇到的一切,也许可以通过历史找到我们所想要的答案。也可以通过历史的轨迹,找到我们心中所需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如果没有当初的侵略者,清朝也是苟延残喘,可能灭亡的还会更快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 ...
原创 王... 在《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的第78章中,我们聚焦于司马集团篇的第十章,深入探讨了“王与马共天下”...
原创 晋... 楔子: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小名稚奴,受封晋王。因体弱多病,幼年丧母,再兼善良孝顺...
原创 世... 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期波澜壮阔,对中华帝国的巩固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原创 官... 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奇袭乌巢,而在此之前,曹操方虽然累计小胜,不至于...
明代绿釉刻花天童赐福梅瓶 明清时期,御窑大放异彩。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4),在1403...
原创 明... 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巨大灾变,一直以来都扑朔迷离,被历史志书扣上“王恭厂灾”的帽子。据传言,这场灾变的起...
原创 南... 原创不易,敬请支持。 相关视频 : 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那么厉害,为何都不曾踏上意大利半岛半步? 历...
原创 1... 1952年,中国竟然放弃对日本索要战争赔偿200多亿美元。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争议,明明日本发动的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