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入秋之际,在上海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神色匆匆的青年人,带着一封信,找到了一位餐馆的女主人,说是有要事相商,会面后又悄悄独自离开,这个青年人和这位餐馆女老板究竟是谁呢?信里写了些什么呢?
混乱的民国时期,诡谲云涌的时代,一位身份低微到尘埃里的女子,如何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成为上海著名的锦江饭店的女主人,又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在魔都上海“叱咤风云”。
而这位落难青年,在二十年后的重逢之时,是怎样成长为一名手握大权的兵团司令。这一切是如此的富有戏剧性,在她与他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上海旧照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在末代浪潮中搅动风云的传奇女商人,和他援助的“落难青年”。
“青楼”出身
首先我们要说说这位传奇女子,在这位“锦江饭店”女老板的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1900年,甲午战争的六年后,中华大地时局动荡,各国列强通过甲午一战,看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各种划分租界,清政府也无力插手,国不将国。
在那个中华大地硝烟弥漫的时代,国家的命运尚不知在何方,更何况一个贫民百姓的女子的命运,这也为后来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董竹君
董竹君就出生在一个这样的时代,出生在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一条河沟附近,也就是当时的“贫民区”,她的父亲是一个黄包车夫,彻彻底底的文盲,于是只给她起了个小名“阿媛”。
家中虽然贫苦,董父却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于是咬了咬牙将小阿媛送进了私塾里,盼着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总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宣布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以“中华民国”为国号,一个月后,袁世凯逼迫清帝溥仪退位,标志着清政府的正式灭亡。
辛亥革命
然而这对平凡的市井小民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在这一年阿媛的父亲染上了伤寒,病重时差点没有挺过来。
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不得不向亲戚邻居们借钱,所幸花掉一大笔钱后,父亲的性命总算保住了,可是却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了。
这无疑是压倒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偿还债务,阿媛父母只好将其卖入“长三堂子”做“清倌儿”,“清倌儿”就是人们常说的欢场里卖艺,不卖身的女子。
董竹君
阿媛得知后哭得泣不成声,她怎么也想不到,父母竟要把她卖到那种地方。
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她不去的话一家三口都得饿死。
况且他们也是想着,在那里卖唱三年后,女儿就能回家了,这样也暂时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阿媛被“长三堂子”的人接走了。
左一董竹君
在那里阿媛因为年轻相貌出众,又读过几年书,相较于其他人学东西快,又伶俐许多,经常被“客人”们点名出场,有时最高一天能出场五六十次。
阿媛在为老板招来火爆生意的同时,老板也不再想让她只做一名“清倌儿”,开始暗示她准备“接客”,阿媛不想做这等皮肉生意,整天以泪洗面,可是她也无力反抗。
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
民国上海
一个经常来看她的年轻人表示愿意帮她赎身,这个人名叫夏之时,是一名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曾做过四川副总督,后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他被迫逃亡。
他是阿媛众多看客中的一员,他慢慢地被这个容颜清秀的女子吸引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于是便开始疯狂地追求阿媛,在知道阿媛被老板逼迫之后,更是希望帮她赎身,让对方和自己远走高飞。
起初,阿媛知道他是有家室的人,她并不愿意给人当“小老婆”,一直也没有同意。
后来夏之时的原配夫人病逝,夏之时因为局势紧张要逃亡日本时,来向她做最后的道别,她这才下定决心,为了自己的爱情拼一把,她给父母留下一些财物后,随着他逃到了日本。
夏之时
从这里不难看出阿媛坚强独立的性格,和敢于冲破旧时代束缚的精神。
她为了不屈服于封建时代下的规矩,宁愿放弃跳出火坑的机会。
可当机会来临时,她又可以冲破枷锁,勇敢地把握住它,也为她后来离夫创业,成为上海滩名噪一时的人物做了铺垫。
思想觉醒
逃到日本后的两人很快组建了新的家庭,在日本她也拥有了个新的名字:董篁,字竹君。
夏之时和董竹君
幼年的私塾经历,使得她非常热爱学习,这个名字也是她的老师帮她取的。
本以为两人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
袁世凯在窃取了革命成果后,悍然称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夏之时,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急忙联系在日的“革命同盟”,准备继续回国闹革命。
可是年轻貌美的妻子成为了他的担忧,在他离开之时,告诉妻子:“你如果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就自行了断吧”。
董竹君
回国后的他依然不放心,甚至把自己的弟弟派到了日本监视妻子。
如此行径也证明了夏之时虽然是一个先进革命者,但仍保留着浓重的旧封建思想,不能算作是一个纯粹的革命人士。
之后夏之时,担任了四川靖国招讨军司令兼川东宣抚使,在国内安顿下来后,把她们母女也接回了国内。
回国后的董竹君越发地发现丈夫封建思想浓重,甚至还染上了赌瘾,这一切使夫妻两人的关系开始破裂。
董竹君和女儿
随着时局的变幻,夏之时的仕途和生活屡屡碰壁,这让他对董竹君时常大呼小叫,更过分的时候还会打骂。
于是董竹君开始萌生了,离开丈夫自己独自闯生计的想法。
五四运动后,国民思想解放,这也更加坚定了董竹君,自己创业的决心。
后来她于1924年和1926年先后在四川创办了一家女子织袜厂,和一家黄包车公司。
五四运动
由于董竹君独到的生意眼光和以诚为本的原则,她的两家公司发展的越来越好,可这于夏之时的处处碰壁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让夫妻两人的关系也到了冰点。
1929年,董竹君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和丈夫离婚,准备带着4个女儿去上海”碰碰运气“。自1927年,反动派叛变后,紧接着连年战乱,四川的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
来到上海后的董竹君为了生存,典当掉了手中的部分金银首饰,利用到手的资金开了一家小餐馆。
餐馆来来往往中大部分都是拉客的黄包车夫,他们虽然穷困,可也努力地在这片土地上打拼、生活着。
董竹君和女儿
上海的黄包车夫遍地都是,由于董的父亲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她对这些穷苦人都很友善关心,他们也时常来到她的小餐馆歇歇脚,喝上几碗水解渴。
就这样在这些黄包车夫的众口相传下,她的小餐馆知名度逐渐大了起来。
在这期间,董竹君结识了一位叫郑德音的革命党人,他们相谈甚欢,她在早期的解放思想影响下,对党组织所坚持的共产主义深表敬佩。
因此她一直想申请加入党组织。后来因为反动派叛变,郑德音被迫离开上海,临走时告诉她有事可以找“李同志”联系。
董竹君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李同志”迟迟没有出现,这让董竹君为此深感头痛,难道自己的入党又一次遥遥无期了吗。
就在这时,一个名为“李同志”的年轻人找上了门儿,说找她有要事相商。
这个年轻人见到董竹君,说:”我是您旧友李棠萼哥哥的朋友,有件事情想要拜托董先生。”并把一封信交给了她,她打开信封一看果然是老友的笔记,信内提到,这个年轻人因为钱包丢失,又有急事要到湖南一趟,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她。
李棠萼是董竹君在四川时候的一位旧识,曾向董竹君讲解过共产主义,也可以说是她思想觉醒的启蒙老师。
上海旧照
她看完信离开了,随后她从书房中取出一笔现金交给了年轻人,并告诉他晚些时候从后门离开,自己会安排他安全离开上海。
董竹君身为一名商人,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对陌生人尚能解囊相助,这也是她后来能够东山再起的必不可少的性格因素。
传奇女商人
生活在不紧不慢地前进着,董竹君的小饭馆人依旧不少。
可是她不甘心就当一个小饭馆的老板,她于是用开餐馆这些年攒下来的钱开了“群益纱管厂”。
沙长旧照
纱管厂在她的妥善经营下,蒸蒸日上,规模远远超出了她当年在四川的织袜厂。
1931年,日本无耻地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此为幌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屠戮百姓,抢占土地,发动侵略战争。
1932年,日本再一次制造一二八事变,向上海发起了猛然进攻,企图占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
而在日方密集的炮火攻势下,董竹君的纱管厂也未能幸免,最终化为一片废墟,所有的努力一时之间全部化为乌有。
监牢
就算是这样,仍旧没有打倒这个坚韧的女人,后来她又试图重新将厂子办起来,可是在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的迫害下,她的这些努力全部“破产”,甚至还被抓紧了牢里。
从牢里出来的董竹君,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了,这一切都足以将一个人击垮,更何况是一个女子。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35年3月15日,一个叫李嵩高的朋友知道她的境况后,慷慨解囊,资助了她2000元。随后她用这2000元,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的华路臬路,包下一幢小楼,取名为“锦江小餐”。
董竹君
因为她这之前做生意时的诚信和待人和善,不管是朋友,或者受过她恩惠的平头百姓,都念她的好,纷纷为她的饭店造势、宣传。
很快她的饭店又在上海滩有了不小的名气,甚至都“惊动”了一些大佬级人物,像黄金荣、杜月笙他们有时也都会光顾她的饭店。
就这样她的饭店规模越来越大,也将饭店名字改成了“锦江川菜馆”,成为了上海滩轰动一时的传奇女商人。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华大地相继沦陷,上海也没能逃过日军的铁蹄。
侵华战争
为了利用董竹君的声望,日军开始拉拢其为他们做事,深明家国大义的她断然拒绝了日本的“好意”,这也为她和她的家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决定对其和其家人执行暗杀。
董竹君为了保护女儿们的安全,不得已举家迁往了菲律宾避难,直到1945年才重新回到国内,并且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
回国后的董竹君重新接手了饭店,暗中为组织提供帮助,并创建印刷厂,秘密地为组织刊印进步书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印刷厂旧照
这个时期的董竹君,不仅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她更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理念——家国天下,她深知只有有大国才会有小家,她也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她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国家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落难青年”摇身一变“兵团司令”
1949年,上海和平解放后,由于董竹君多次援助我方人士,积极为组织“出谋划策”,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新年晚宴邀请她出席,在宴会上好多都是之前她帮助过的党内人士,人们纷纷向她热情地打着招呼。
里面就包括时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员的宋时轮,他突然热情地向她打招呼,董竹君一时有些不解,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并不认识此人呀。
董竹君(左一)
接着宋时轮看出了她的疑惑,感慨20多年的光阴呐,随即问道:“还记得20多年找你借路费的年轻人吗?”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眼前的司令员竟然时当年的那个年轻人。
董竹君也不禁感慨,20多年再见后,她成为了上海的传奇女商人,而他也成为了战功卓著的兵团司令。
重新取得联系后,两人也成为了至交好友,不管后来两人的身份如何变化,他们始终保持着这份友谊,直到去世都未曾改变。
董竹君
时间、空间、身份仍未能改变这份情谊,这说明了党组织的优越性,团结的内部氛围,且两人都是纯粹的革命人士。
1951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接待高级干部和国外贵宾,希望能建一座符合规格的饭店。
经过多重考虑,政府想到了董竹君与她的招牌“锦江”,政府希望能与之合资建造,并就以“锦江”命名,并任命其为锦江饭店的董事长。
对此董竹君非常高兴,她表示会积极支持国家交给的任务,她也把之前16年做生意攒下的15万美金,捐给了国家,如此深明大义之举,给她赢得了盛赞,她也被人们笑称为“女中豪杰”。
锦江
她的四个女儿也在她的影响和教育下,都学有所成,在各个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她一生颠沛,却从未抱怨过世道,她心向阳光,待人诚恳,坚持到了新社会的来临,并继续为新社会的建设发光发热。
她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从一个穷苦百姓的孩子,最终成为上海的一个商业传奇。
“九旬风雨人生,比之木兰且强。深谊矢志不减,一心为国为家”,正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她的一生。
董竹君晚年
董竹君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打破了那个时代套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是一位“奇女子”,而她与宋时轮的这段“缘分”,也被后人所感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