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在地势陡峭的沂蒙山区,我军93人,坚守阵地18天,最后以2死7伤的代价击退日伪军3000余人,日伪军队伤亡达到300余人。敌我实力悬殊,我军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这场经典的战役,被后人称之为:岱崮之战。
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是在平原之上突然出现几丈高的悬崖峭壁,笔直陡立且无法攀岩,而峭壁之上又是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的平地,便叫作崮。
1943年11月9日,日伪军把临沂、莱菔、沂水等地作为主要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其中岱崮属于围剿要地。
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转移外线作战,以第11团坚持内战作为岱崮的抗日主力军。那些年军队装备弱且人数少的八路军,很难与有车辆,大炮且人数多的日伪军抗衡。
便以化整为零的作战方式飘忽于抗日战场上,让日伪军很难发现他们,进而没有战斗的方向。
所以,这时的日伪军一旦发现八路军的踪迹,便会紧咬不放,疯狂出击,这次的岱崮就由此深陷泥沼。
岱崮分为南岱崮和北岱崮,南北相向而立,高约700米,相隔1000多米,这是两杆步枪的射程加在一起的距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上有暗道、碉堡等设施,有利于军事作战,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在南北岱崮上布防,就等于关上了进入沂蒙山区的大门。
但要登上山顶,取得这块宝地,排兵布阵,必须攀登上几丈高的悬崖,若登不上,也只能靠云梯,也是危险重重。
鲁中军区的第11团8连的93名战士们,拿上了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备战装备,做好了一个月拉锯战的准备,勇往直前,艰难地登上了南北岱崮。
他们找到了当时土匪留下的地道壕沟、储物间,在相隔1000多米的南北岱崮山之间,交叉火力,封锁沂蒙山区的大门,等待着鬼子的到来。
为迷惑敌人,与外线作战的鲁中军区其他连里应外合,仅剩3个连的11团,把自己称之为7连,8连,9连。其实人数很少,根本没有1到6连,仅仅为了壮大士气。
日伪军凭借先进的军事武器,和3000余人的充足人力,一进沂蒙山区就打得十分凶猛。大炮和飞机连连上阵轰炸,机谨灵敏的八路军们早已做好防御准备,迅速躲进了壕沟中,让日伪军的轰炸毫无杀伤能力。
鬼子发现轰炸没效果,立刻改用步兵上阵,准备以人数的优势和先进武器把我军进行彻底围剿。但日伪军没想到的是,八路军马上也变换了阵法,冲出壕沟,撤守到山顶,从高处对打击日军。
为节约子弹,八路军就地取材,从山顶往下滚巨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正往上攀登的鬼子砸得鬼哭狼嚎,毫无还击之力。
借助地理的优势,93名八路军将士同3000多名日伪军对峙18天,日军用尽各种方法,始终都攻不上岱崮。
见强攻不行,日军转而诱降。他们让一个汉奸站在崮下,对八路军喊话。
面对汉奸,山上的八路军齐声回答道:
“
只有战死的八路军,没有投降的八路军!”
到第18天,日伪军死伤300余人,精疲力竭,不得不从岱崮撤离。而8连虽然打光了子弹,粮食也所剩无几,但仅以牺牲2人,负伤7人的代价守住了岱崮。
此战让11团8连一战成名,成为解放军的英雄连队“岱崮连”。
后来当地农民爬上岱崮山顶打扫战场,发现山顶一片狼藉,山土被日军炸弹炸成粉末,连拳头大小的土疙瘩都找不到。而随地抓起了一把土,一数竟有6块弹片!
大家极为震撼,无法想象当时的战况是多么惊险,93名战士又是多么的英勇。
当然,抗战期间,我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还有很多。回顾历史长河,在那个艰难的抗战岁月里,战士们走在刀刃上,鲜血流淌,不怕艰难险阻,奋勇杀敌。一步一步,让落魄的祖国有了如今的繁荣昌盛。
我们可以忘记昨日的痛苦,但不能忘记历史的烙印;我们可以不用回顾累累的伤痕,但是不能摒弃沉重的过去。要记得来时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向去时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