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皆知,《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滕子京所求而作,开篇即言简意赅地说明作记的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此时,滕子京为巴陵郡守,范仲淹在邓州任知府,两地远隔千里,北宋人才济济,滕公为何偏偏求书于他,范公又为何欣然命笔,为新修的岳阳楼“作文以记之”呢?阅史查典方知,滕子京与范仲淹不仅是同科进士,还是北宋政坛上的一对挚友,滕子京修岳阳楼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后,蕴含着二人深厚的友谊和家国情怀。
作为大宋盛世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全才,其政声、文才、人品均为人们所敬仰,所称颂。相比之下,对滕子京,知道的人却不是很多,要不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他,可能早已寂寂无闻;一些人甚至以为他之所以被一贬再贬,是因滥用职权,贪污军饷所致。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滕子京,绝对称得上是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忠君爱国的能吏,勤政为民的好官,才华出众的俊杰,侠肝义胆的朋友!
为完成我和范文章兄拟定的“踏访唐宋”写作计划,寻访滕公遗迹,多年来,我曾在洛阳子京路上,寻觅其在故乡的足迹;在邓州花洲书院,翻阅他写给范仲淹的《求记书》稿;在岳阳楼“双公”祠内,解读他和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文化精神;最近,我终于有机会踏访了滕子京墓,向这位一生坎坷而又留芳千古的先贤致祭。
国庆节旅游热退后,朋友约我游黄山,黄山与池州毗邻,滕子京及其家族墓地就在池州青阳县。于是,我专门抽出半天时间,租了一辆车,独自去拜谒了滕子京墓。
滕子京墓位于池州市青阳县新河乡光荣村一座被茂林修竹掩映的名叫“抱珠墩”的土丘上。正值深秋十月,如黛的群山、金黄的稻浪和满坡的瓜果,将皖南大地装扮得色彩斑斓。
从黄山到青阳,有京台高速直达,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出县城沿318国道东行不远,就到了新河乡光荣村,只见阡陌田野里有一座被茂林修竹掩映的土丘,司机告诉我,这就是滕子京墓。正值深秋十月,如黛的群山、金黄的稻浪和满坡的瓜果,将皖南大地装扮得色彩斑斓,赏心悦目。我下车走过甬道,沿32级石阶攀缘而上,缓步走近滕子京墓。一块高大的墓碑映入眼帘,上书“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子京墓”。两旁有两尊威武的石狮守护。墓碑后面是近一人高的圆形墓冢,墓墙用花岗石砌成,周边有石栏杆环护。墓顶杂草葳蕤,墓前有石桌、石凳、石拜台,一应俱全。不大的空间里,秀竹与翠柏簇拥,乔木与藤蔓交织,玲珑幽静,气氛肃穆。
我沿32级石阶攀缘而上,缓步走近滕子京墓。一块高大的墓碑映入眼帘,上书“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子京墓”。不大的空间里,秀竹与翠柏簇拥,乔木与藤蔓交织,玲珑幽静,气氛肃穆。
墓前左侧,有《滕子京墓迁葬记》碑刻,由时任县长钱征撰文。阅读碑文,方知此处乃滕子京的迁葬地。滕子京墓原在离此不远的金龟源上,墓地东面山峦起伏,山冈上有块巨石,状如金鸡独立,故称“金鸡岭”;岭前一黄土冈,形似“金龟”,誉称“金龟源”;墓西北有一青翠欲滴的孤山,形同绿色宝珠,名曰“抱珠墩”。滕子京墓取金龟朝北斗之向,与抱珠墩相望,远处山如龙蛇,近处金龟托底,前抱玉珠、后伴金鸡、中骑金龟,是块难寻的风水宝地。金龟源墓地原有神道,墓后半里处曾耸立巨碑一幢,上有明万历年知县蔡立身书刻的12个经尺阴文:“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还有清光绪十二年知县能祖诒撰刻的“重修滕公墓并置田记”碑,均被毁。墓冢因紧靠318国道,后来国道拓宽,无法避让,于1993年迁葬于国道北侧的抱珠墩今址,重建了墓碑。
墓前左侧,有《滕子京墓迁葬记》碑刻,由时任县长钱征撰文。滕子京墓原在离此不远的金龟源上,后因318国道拓宽,无法避让,于1993年迁葬于此。
我环绕滕子京墓徐徐慢行,不禁想起范仲淹在滕母和滕子京去世后为两人写的墓志铭,两篇墓志铭详述了滕子京选青阳为家族墓地的由来和一生的宦海浮沉;想起了范仲淹与滕子京这一对知己在大宋官场同荣辱,共进退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想起了因二人之功而雄踞在洞庭湖畔的那座千古名楼和悬挂于楼中的那篇千古名文……
滕子京(991年—1047年)名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和范仲淹同年及第。范仲淹大滕子京两岁。两人的童年有近似的遭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滕子京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两位同病相怜,志趣相同的同事,很快引为知己,成为莫逆之交。
北宋天圣三年(1025),二人同在泰州任职。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兴化县令;滕子京为泰州军事判官。范仲淹在主持修筑捍海堤堰工程时,向泰州知州张纶举荐滕子京做他的助手。一日遇飓风,海潮大作,“兵民惊恐,皆怆惶不能止”。危急时刻,滕子京挺身而出,镇定自若,井然有序地举措抗灾事宜,大大减少了灾害损失。其吃苦耐劳,敢担重任的精神和办事能力受到张纶称赞,范仲淹也看在眼里,称其有“非常之才”。此后不久,滕即迁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县令,后又调任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县。
影视作品中的范仲淹与滕子京
做了几年地方官后,范仲淹入朝为官,任秘阁校理。在他的举荐下,滕子京被召入试学院,后改任专管审核刑狱案件的大理寺丞。
天圣七年(1029)六月,京都开封遇大暴雨,皇宫被雷电击中,诸多宫殿被烧毁。执掌朝纲的刘太后下令,将守宫官吏全部下狱问罪,天灾瞬时成为人祸。多位朝中大臣上书谏言,说大火"是天意,与人无关,不当置狱穷治"。刘太后只好将多次劝阻她想得皇权礼遇的首相王曾罢免了事。灾后,范仲淹、滕子京等诸多朝廷内外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希望刘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大怒,将范仲淹等多位官员逐出朝廷任地方官,滕子京也于天圣九年(1031)被贬闽北,“复知邵武县”。一年后,皇上召他进京,任掌管皇帝衣食行等事的殿中丞。然而时运不济,这年八月,内宫再次发生火灾,连烧八殿。仁宗恼怒,诏令追查起火原因。滕子京是首当其冲的被追查者。他与秘书丞刘越分别上疏,认为宫中屡屡失火原因是规章制度不严,未能防患于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帘,妇人柔弱,朝纲不整,政失其本。仁宗听其言,罢诏狱。对此事,《宋史·滕宗谅传》有详细记载:“会禁中火,诏劾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沿人事,实系天时。诏书亟下,引咎涤瑕,中外莫不感动。然而诏狱未释,鞫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箠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况变警之来,近在禁掖,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凡逮系者特从原免,庶灾变可销而福祥来格也。’疏奏,仁宗为罢诏狱。”
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帘听政11年之久的刘太后去世,仁宗赵祯亲政。过去常劝太后“还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迁左司谏。未久,有人告此次宫中失火差点伤及皇帝,滕子京有不可推脱之责。景祐元年(1034),滕子京被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后又因与其有君子之交的司谏范讽因事被贬,株连滕子京,滕子京被贬到池州任“榷酤”,做了一个监管酒税的小官。
官虽被贬,滕子京却并不计较。池州有九华胜地,临黄山美景,钟灵毓秀,风光旖旎,自古乃文人雅士向往之地。在朝任礼部员外郎时,他曾以审计监察官员身份来池州府督察政事,并游览了池州的山水名胜,写了不少诗文。这次到池州监酒,官微责轻,正合其意。于是,他寄情于池州的灵山秀水,在饱览自然风光中抚慰官场失意的忧伤。他邀请范仲淹来池州游玩,两人同登九华山,畅游秋浦山水,饱赏贵池、青阳秀丽风光,并向范仲淹流露出百年后安卧青阳之心愿。当他看中金鸡源后,就与母亲商议,将这里作为身后安息之地。母亲也看中了这里的山水,愿在此养老终生。于是,他就把原葬于洛阳的父亲遗骨迁来青阳。史载其“奉先公太傅之灵葬于此山之金鸡源,时景祐三年”。
岳阳楼景区双公祠中的范仲淹与滕子京
滕子京本想就此隐居青阳的,可不久接到了“起判江宁府”的调令,到今天的南京任通判。滕子京只好把家人留在青阳陪伴年迈的母亲,只身前往江宁赴任。不料半年不到,母亲无疾而终,滕子京立即从江宁赶回青阳治丧并丁忧,范仲淹也从饶州赶到青阳吊祭。
景祐五年(1038年),原臣服于宋朝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并屡次率兵侵犯北宋边境。宋军由于指挥无方,三次战役都被打败,造成西北防线崩溃。康定元年(1040)三川口之战失利后,范仲淹从越州(今绍兴)知州任上被紧急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和陕西永兴军,与韩琦一起协助夏竦,共同经略西北边务,指挥西北战场。边关急需用人之际,朝廷听从范仲淹的建议,调滕子京任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泾州(今甘肃泾川北)知州。这对挚友又成为镇守边关的战友,共同抵御西夏东侵。
滕子京与范仲淹在抗夏前线并肩作战
庆历二年(1042)九月,李元昊又一次率军分两路发起攻击,双方在定川寨展开血战,宋军惨败,副都部署葛怀敏战死。西夏军乘势东进,直逼渭州,距滕子京镇守的泾州仅有百里,“诸郡震恐”,泾州危在旦夕。滕子京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一面招募兵士,一面筹集粮草,并动员数千百姓穿军装上城,共同御敌。西夏军打到泾州时,发现“泾州全民皆兵”。此时,范仲淹亲率援军赶来,二人同心协力,终于在战局不利的条件下,击退了来犯之敌,取得了泾州保卫战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泾州军民和范仲淹率领的援军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为了安边定民,以利再战,滕子京“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按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丰厚地抚恤死者的妻子儿女,借以笼络边民,求得民心安定和边疆的安稳。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滕子京的良苦用心却没得好报,时隔一年之后,他的这些安民举措却被人以“滥用公使钱”为由告发,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泾州公案”。
导致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庆历新政”。
泾州之役后,滕子京升任环庆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奉调回京,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与杜衍、富弼、欧阳修等人组成新的领导集团,主导庆历新政。不久,滕子京也被提为管理宫廷藏书的高级文官天章阁待制。
庆历新政前,欧阳修执掌知谏院,王拱辰执掌御史台,两人掌控着大宋两个言官系统。王拱辰和欧阳修原是好友,都曾拜在晏殊门下。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高中状元,而欧阳修就是该榜进士。有意思的是,两人还是连襟,欧阳修娶了参知政事薛奎的四女儿为妻,王拱辰先后娶了薛奎的三女儿、五女儿。欧阳修曾为此调侃王拱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一时成为笑谈。但是庆历新政开始后,王拱辰却成为反对新政的主要打手。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则是欧阳修惹的祸。欧阳修文章人品一流,但说话办事直来直去,爱“放炮”。新政开始推行后,欧阳修于庆历三年十一月连上两道奏折:一折弹劾两制官,“今两制之中,奸邪者未能尽去”!另一折弹劾御史台。“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这话说的太绝对,打击面太宽了,直接把前任御史中丞贾昌朝和现任御史中丞王拱辰,连同整个御史台及从御史台出来的人,都推到了对立面。王拱辰马上发动御史台,与改革派对着干,庆历党争就此开始。在发动一帮御史对新政进行正面抨击的同时,王拱辰悄悄派监察御史梁坚到陕西抗夏前线,搜集打击范仲淹、韩琦的材料,梁坚的首选目标就是范仲淹的死党滕子京。滕子京调京不久,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梁坚随即对滕子京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数万贯不明”。范仲淹、欧阳修极力为之辩白,滕子京被官降一级,贬为凤翔(今宝鸡)知府。梁坚扳倒滕子京后,又跑到了河东路的麟州,搜集另一抗夏名将张亢贪污的证据。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边将“贪污”一查一个准!犒赏三军,激励士气,安抚边民藩将,都是要用钱的,没有及时的鼓励和安抚,谁替你拼命!加上"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予。”花钱手大,而有些钱是上不了账面的。在王拱辰等仍揪住不放的情况下,滕子京恐株连无辜,索性一把火烧毁了所有账目,"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毁灭证据可是比贪污还大的罪名,于是滕子京被拿下,和张亢一起关在邠州监狱,等待朝廷制裁。抗敌英雄就这样身陷囹圄,成了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关键时刻,范仲淹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写了《奏雪滕宗谅张亢》的奏章,以身家性命担保,滕子京、张亢不是贪污犯,他们的钱都花在前线战事当中。而王拱辰却不依不饶,滕子京连账本都敢烧,不严惩,御史台的活还怎么干?朝廷威严何在?并宣称如果不处理滕子京,他就辞职。为平息两党纷争,仁宗帝和起了“稀泥”,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初八日,滕子京被贬知虢州(今河南灵宝),数月后又再次被贬到岳州巴陵郡。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也被罢免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今陕西彬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以年高有疾为由,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知邓州,得到批准。随着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官员陆续外放,庆历新政偃旗息鼓。
滕子京毕竟是个能干事的官吏,以戴罪之身“贬谪巴陵郡”后,他很快进入新角色,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民事为重,筑堰堤、修渡桥,建文庙、兴府学,编诗文、重教化,厚农桑、重民生,勤政为民,励精图治。一年后,小小的巴陵郡在他的治下,就呈现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新气象。接着,他开始筹划重修岳阳楼。
因党争受诬陷的滕子京身陷囹圄,范仲淹据理力争,以身家性命担保,被一贬再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原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后被扩建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年间,大唐中书令张说贬居岳州太守时,在此修筑南楼,李白游历赋诗后,定名岳阳楼,成为巴陵胜景和文人雅士聚会娱乐之地。滕子京到任后,见楼阁颓废,堤堰毁塌,决心重修岳阳楼,让这座文化地标再现辉煌,以展现自己的抱负,洗刷自己的耻辱。
建楼钱从何来?有了过去的教训,滕子京没敢再动官府的钱,而是独出心裁地想了个绝招。岳州府发布公告,称债主有收不回所欠钱财的,府衙可以帮助债主要回,但这部分钱财要捐出,用来复修岳阳楼。这一集资办法深得债主和民众拥护,建设资金很快筹足。对此,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有明确记载:“滕宗谅知岳阳,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公款),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自掌之,不设住典案籍。楼成,极雄壮,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
钱筹到后,即开始复修岳阳楼,滕子京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日夜坚守,不久,气势雄伟、工艺精巧的岳阳楼又展露新容,巍然耸立于洞庭湖畔。竣工之日,滕子京百感交集,独自“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回到住所,仍心潮澎湃,挥毫泼墨,一首《临江仙·巴陵》一挥而就:“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第一个想到了范仲淹,他要与这位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共襄盛举,还想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于是,他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与范经略求记书》。这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可称道的文章,反映了滕子京的文化情愫、家国情怀和执政理念。信开头直抒胸臆:“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古今东南郡邑,当山水者比比是焉,因山水作楼观者处处有焉。莫不兴于仁智之心,废于愚俗之手,其不废而名与天壤齐固者,则有豫章之滕阁,九江之庾楼,吴兴之消暑,宣城之叠嶂,此外无过二三所而已。”明眼人一看便知,滕子京建造岳阳楼,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借助文人巨擘的力量,为一方山水铸魂,为百姓造福。这种远见卓识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是执政者的大智慧。接下来,在描绘岳阳楼雄伟气势与优越的自然环境之后,他笔锋一转设问道:“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负,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宁堪乎久焉?”言之切切地恳请“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者,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外,不其胜欤?”滕子京十分巧妙地给范仲淹出了一道题,希望他以文字与思想赋予这座楼台以鲜活的精神和灵魂。在巨擘济济的北宋文坛,滕子京独信范仲淹有这种胸襟和水平!这是老友间的一种默契和信任。滕子京还随书附上一幅图:“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干冒清严,伏惟惶灼。”
范仲淹果然不辱使命。接到求记书的时候,他正在邓州“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仍秉承“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的信条,以参知政事之尊,兢兢业业地履行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职责。看了滕子京的求记书,他既为老友重修岳阳楼而高兴,又为他求记书和岳阳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所打动,还担心有些人借此发难,让这位饱受磨难的同道再遭祸患。他知道滕子京是一个喜怒皆形于色的性情中人,“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担心他走不出屡遭贬谪的阴影,曾想对他作些规劝,但一直没有机会,此次借作记之机一吐心声,何乐不为?思考成熟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春风堂,范仲淹展纸走笔,完成了老友的命题作文-——《岳阳楼记》。在这篇仅数百字的短文中,范仲淹纵情挥洒,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练文笔凝练出一篇融山水、情感、政治、理想、人格于一体的千古散文。开篇破题,在交代作记背景的同时,肯定和颂扬了滕子京的能力和政绩,为他一再被贬谪再次辩白;同时告诉世人,他是在干出政绩后才重修名胜古迹岳阳楼的,从而堵塞了攻击者之口。寥寥数语,苦心孤诣,充满政治智慧。
作者在邓州花洲书院采风
接下来,他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在盛赞潇湘洞庭美景风物的同时,婉转规劝挚友放下包袱,走出阴霾,敞开胸怀,以天下苍生为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全文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气势磅礴,文情并茂,动静相生,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准,崇高的思想境界,既蕴含着对老友的深情关怀与企盼,也是对自己人生观和从政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表达。
花洲书院春风堂。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就是在这里,范仲淹展纸走笔,写出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一出,立即轰动天下,倾倒众生,震烁古今,一文一楼从此并重天下。滕子京的执政能力、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重新被人们所认识,他治下的巴陵郡,被誉为“治最为天下第一”。为彰其功,滕子京于庆历七年(1047)被擢升苏州知州。这里是江南重镇,天下富庶之地,调其任职苏州,既是对他的褒奖,也有变相为他昭雪之意,多年来蒙冤受屈,屡受打压的滕子京,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然而命运多舛,正当他以全新的姿态准备在新的治所大展宏图时,不幸患病,上任后不久即卒于任所,终年58岁。死后,家人遵其遗愿,将其葬于青阳邑东十里之金龟源。范仲淹惊悉老友死讯,悲痛万分,噙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岳阳楼记》一出,立即轰动天下,倾倒众生。一文一楼,凝聚着滕范二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精神,从此并重于天下。现存于岳阳楼内的雕屏真迹是清朝第一大书法家张照手书。
此刻,我站在滕子京墓前,缅怀他充满坎坷、荣辱交织的人生,遥想滕子京和范仲淹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眼前不时叠化出一幅幅熟悉而又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范滕二公在抗夏前线并肩作战的壮烈,看到了岳阳楼游人如织的喧闹,看到了滕公在岳阳楼上“凭栏大恸”的悲怆,看到了花洲书院春风堂里范仲淹挥毫写作《岳阳楼记》时的凝思……往事越千年,英名留青史,在云蒸霞蔚、人才潮涌的北宋朝,滕子京官不过四品,最高官职只是天章阁待制,也称不上文学家,却被范仲淹引为一生知己,被人世代传颂,皆源于那座凝聚着他慧眼、心血和情怀的岳阳楼,以及由此引发的范仲淹那篇闪烁着忧乐精神的千古散文。楼因文益名、文因楼传世。当岳阳楼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承载着历史的辉煌,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共识的时候,滕子京和范仲淹一起被后人永世铭记和颂扬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公正!
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滕子京的墓碑上,将这通略带米黄底色的古碑照得闪着金色的光芒,昨天刚沐浴过细雨的墓冢在阳光下氤氲出缥缈的雾岚,我仿佛觉得那是滕公的英灵在缭绕,这英灵将伴着祥云,升入由一颗颗文化先贤星座组成的华夏星空,辉映着苍茫的大地。
我深情地向滕公的墓冢鞠了三个躬,缓步走下抱珠墩,去继续我的“踏访唐宋”之旅。
昨天刚沐浴过细雨的滕子京墓冢在阳光下氤氲出缥缈的雾岚,我仿佛觉得那是滕公的英灵在缭绕,这英灵将伴着祥云,升入由一颗颗文化先贤星座组成的华夏星空,辉映着苍茫的大地。
作者简介:
孟庆国 :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原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电视文化系列专题片《老家河南》策划人、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秘书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