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广州象岗繁忙的工地上,因为省府办公厅要在这里修宿舍楼,这种喧嚣已经持续了一年多,高49.7米的象岗已经被推掉了将近18米的高度,地基的挖掘仍在继续。
突然砰的一声,一个农民工的锄头触到一个硬物,停下一看,地面上竟是排列整齐的大块砂岩石板,从石板之间的裂缝窥视,下面黑洞洞的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筑,工程指挥部分析,这可能是一处古代文化遗址。
于是,马上把情况报告给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文物管理所的考古队闻讯,马上进行勘测。
他们发现,这些大石板都是用红砂岩打造的,石板上面还有结实的夯土层,根据常规判断,这是一座未经盗掘的陵墓。
墓地埋在地下20米处,当时的广州文博协会会长麦英豪先生,从墓顶的缝隙里,用手电筒往下照,还看见了一个,标注为西汉初年的大铜鼎,旁边还有一些陶器,这些器物的造型纹饰,也显示是在西汉之初,因此考古人员认定,这是一座汉墓,但是墓主的身份,要等全面挖掘后才能确定。
得到上级批示以后,挖掘工作很快展开,首先要清理墓道,整个墓道残存10余米,呈斜坡状,为阻止盗墓贼,里面还填充了很多圆坑和巨石。
考古人员先用起重机把这些清走,然后将工地分成一个个小的网格,每格打一个钻孔,确定了陵墓的外围并没有陪葬坑。
进去以后,他们发现墓室的前门已经被石头和泥土的压力顶开,在靠近墓室的石门外,有用巨石构筑的外藏椁,里面放着一些陶器和铜器。
所谓外藏椁,就是古代贵族大墓中,用来安葬,殉葬的婢妾、储藏厨具、马车等,用的棺椁。
椁内还有一辆木车模型,东南角是一个殉人,应该是驾驶马车的人,椁外南面,还有一个殉葬的门吏,有一些随葬的生活用品,外藏椁中,重要的发现,是三件印有“长乐宫器”戳印的大陶瓮,而长乐宫是汉朝皇帝居住的宫苑,这是否说明墓主人是西汉南越国的国王?
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工作继续进行,陵墓内部按照前朝后寝的布局,共分七室,前部三室分别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
前室很小,有一个殉葬人和一组随葬品,东耳室中放置了墓主人的宴乐乐器,西耳室则是仓库所在地,里面堆满了层层叠叠的珍贵器物。
穿过前室,就到了陵墓的后室,再打开后室的木门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一位园林局的老师傅使用下降法,才终于把木门开启。
后室是陵墓的核心,墓主的棺椁放在主棺室,其随葬品丰富而珍贵,主棺室的东侧,是东侧室,是陪葬嫔妃们的安身之处,分别为右夫人、左夫人、部夫人、泰夫人,其中,右夫人地位最高,出土右夫人金印一枚。
西侧室中,都是陪葬的女仆,她们地位低下,没有棺墓,墓主人的大型墓志棺椁已经腐朽,原来镶在棺上的四块玉璧,已掉落下来,墓主身着珍贵的丝缕玉衣,尸体上还安放着有印文的玉印三枚,金印两枚,以及绿松石印一枚,其中,玉印上的印文分别是“泰子”、“赵眛”、“帝印”,金印上的印文,则是“泰子”“文帝行玺”,至此,墓主的身份之谜就可以揭开了。
原来,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之时,南海郡尉赵佗,趁机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并定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后来赵佗臣服于汉高祖刘邦,成为汉朝的藩属国。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次孙赵眛即位,成为第二代南越王,号称南越文帝,赵眛在位15年,于公元前122年去世,其位传给赵婴齐。
赵眛的陵墓,就建在南越国都城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南越王墓。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