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和“御医”是古代皇宫大内或朝廷大员及其家眷在看病时,对医生的统称。“太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已有太医的官职设置。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据《清史稿·职官志》中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医院里的助理医师。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连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
两汉时县令六百石到千石,县长三百石到五百石。而唐朝的县分等级,最高的是京县县令,正五品上,最低的下县县令,从七品下。宋代知县最高正七品,一般从八品。元代知县从六品。明清两代,知县都是正七品,所以叫“七品芝麻官”。因为县的一把手跟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跟县一把手有关系。以至于民众称之为“父母官”,也叫青天大老爷,也叫县太爷,意思是跟大爷一样。
“御医”是什么级别?比“知县”高吗?御医跟知县,都是过去历史中,可以经常见到的官职。从任职的衙门来讲,知县跟御医差别极大。御医跟知县相比,官阶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正七品。总结而言,清朝时,御医跟一般知县的级别是相同的。不过,如果跟大兴、宛平两个地方的京知县相比,官阶要低两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