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将领贪图她的美貌,将她偷偷地关在宫中,温柔地抚摸着她,让她浸透着坚硬。
鞑靼南侵,将领战死。赵夫人杀敌被俘,不愿活。
不过,他毕竟是读过圣书的人。书生虽深知“报恩”的道理,却一路跟随鞑靼将领南征北战。无论是“扬州十日”,还是“嘉定三惨案”,他的心都如刀割一般。
那些在战争中无辜惨死的都是他的同胞!
因此,读书人的内心一直在“报恩之义”和“民族气节”之间挣扎,非常痛苦。
书生领命,来到赵夫人房中,遣散了丫鬟、下人。
赵夫人却对这个书生打扮的汉人很不屑,认为他是鞑靼人的“走狗”,骂他“为虎做符,害死自己人,害死自己人”。读圣贤之书,枉然”!
然而书生只是站在那里,没有反驳,也没有威胁,只是静静地听着她的责骂,直到她疲惫不堪,才转身离开。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三次,双方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沟通。
书生静静地看着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第一次开口道:“小姐志在必得,言不由衷!”
赵老夫人心头一颤,这个人竟然看出了她的想法!
赵夫人本以为书生会揭穿她,没想到书生接下来的话却让她心头一颤!
“夫人,我可以帮你逃离这里,需要你一句真心话!”书生突然俯下身来,用深不见底的眼睛盯着她,问道:“你怕死吗?”
赵夫人下意识的摇了摇头,书生收回了身子,平静的说道:“既然如此,我就帮你脱困吧!”
书生走后,赵夫人依然神情恍惚。她不明白这位学者的意思。
难道他真的是想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而不是帮助暴君和鞑靼人图谋自己的阴谋?
鞑靼人在泉州地区击败明军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人神共愤。当地人时不时地袭击鞑靼巡逻队,这让鞑靼将领们大为不安。
书生主动请缨,带着一批当地的士兵和投城的士兵上街宣告。
文章的大意是:新皇帝体恤百姓,不忍杀人。如果家里有前朝叛徒,赶紧举报,重重赏赐;如果暗中藏匿奸人,三族都会受到牵连。
书生此举犹如火上浇油,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而跟随他的那群投降士兵却遭遇了重罪!
这群叛兵不仅被当地人称为“走狗”、“汉贼”,还经常向他们扔鸡蛋、白菜,奇耻大辱。
一连几天,所有人都对这位书生怀恨在心,恨不得立刻逃离这里。
这些天大家都被老乡的骂声羞辱了,心里早就生出了“生不如死”的念头。闻言,众人纷纷前去救援,愿意在书生的带动下,去营救前主的妻子!
晚上,赵老太太守灵结束后,书生提着一个大包裹来到屋外,悄悄躲在她的床底下,偷偷地告诉她今晚的手术。
虽然书生来去匆匆,连计划的细节都没有透露,但赵夫人却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信任!
先擒贼先擒王。鞑靼人看出,这群人中只有赵氏一人跟随他们。果然,跟着赵夫人的十几个大汉都背对着她,却也不知道去哪里,只是骂骂咧咧。
书生深吸了一口气,命众人将赵夫人带走,而他自己却毅然走向了府邸……
赵氏欲拉他,书生不肯:“我虽秉持大义,今日杀恩人,乃是不忠之悲,活在世间,非我所愿!”
几天后,这位书生因勾结前朝叛徒而被公开处决!
行刑那天,牢笼里的书生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一直看着围观的人群……终于,他在远处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张熟悉的俏脸,露出了安慰的笑容。
西岳斋诗云:巾帼英雄前可射箭,男儿眉剑可慰初心;为何要问霸业大计?只有探寻历史,才知道仇恨有多深!
这个故事出自《清史》。虽然是历史事件,但却告诉世人一个永恒的真理:有大义者报国为民!请问,您认为这位学者的做法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