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于街亭之战的失利,让他和赵括一样,成为千百年来“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
每个人都能说出好几个如果:如果街亭不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能会成功;如果不是一意孤行,山顶扎营,跟张郃或许有的一拼;如果换一个将领,街亭可能不会失……
说到这里,小编也有一个如果:如果马谡取得了街亭之战的胜利,或许,这也不是他理想的战果。
先从这次战役本身说起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街亭之战发生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
因为曹魏集团忙于对付孙权,无暇西顾。也因为,蜀国新丧国君(刘备),魏国实在没将其放在眼里,这使得诸葛亮发动战争的突然性成几何层级递增。
另外一方面,诸葛亮为这次战争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他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占领凉州!
由于关羽丢失荆州,这让他当年在《隆中对》里提到的革命总路线:两路大军进攻魏国的计划破产。
为了不让一路大军孤军深入,也为了后勤保障工作能顺利进行。只有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步步为营。这样以来,凉州就成了最佳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选马谡统率部队,于公于私都有利于自己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诸葛亮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蜀国一共出动了三路大军,如下图所示:
赵云、邓芝率一部在箕谷佯攻,迷惑魏国主力;诸葛亮率蜀国主力攻打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谡、王平率一部守住街亭要道,既可保住退路,又可防止被魏军合围。这样以来,防守街亭的任务就相当艰巨了。而他最终选择了马谡,于公于私都有足够的理由。
于公,马谡是青年才俊,熟读兵书,极具培养价值。在平定南中时,向诸葛亮出谋划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后起之秀在蜀国可是稀奇物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是也是作为领导人主要工作之一。
于私,马谡是襄阳人,与诸葛亮这一样都属于荆州集团阵营。蜀汉政权里共分三个阵营: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三方人员相互制约,关系复杂。
诸葛亮即使有心培植自己的亲信,那也得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因此,让马谡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成了最快捷、最有效的一条途径了。
双方的兵力部署诸葛亮攻打三郡异常的顺利,马谡也到达了街亭,随时“迎接”魏国军队的到来。
这时的魏国怎么应对的呢?
根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的记载,魏明帝曹睿派了曹真迎战赵云、邓芝,张郃向街亭进军,两路大军共五万人。
马谡在街亭一共有多少将兵,这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根据蜀国当时的人口(人口九十多万,兵力十万左右),及魏国的应对来看。诸葛亮大军最多也就是五、六万人。
就这样,还得分成三支队伍。所以,马谡率领的部队最多也超不过一万人,有可能只有五、六千。
这么看来,张郃率领的这支魏军人数,至少不会比马谡的少!
马谡有赢下街亭之战的可能吗这个战役的结果不用多说了,马谡大军水源被断,最后惨败而归。他的排兵布阵,成了后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那为什么会这么部署呢?
第一,街亭的地势非常险峻,易守难攻。但是,街亭不是个城池,有城墙可以帮助防守,充其量算作某某某高地。如果马谡放弃居高临下作战,那这地利的优势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马谡事先没有想到会被断水源吗?小编认为,他应该是想到了。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或许能激发起士兵最原始的战斗本能,至少兵书上是这么说的。
第三,街亭之战关键在于:拖住魏军,为蜀军主力争取时间,固守待援。所以,在山顶上扎营,不利于魏军发挥骑兵优势,增加了进攻时间。
马谡确实有他这样做的道理,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在平地上扎营,跟张郃硬碰硬,能否胜出,这就有了出奇招、出险招的操作空间。退一万步讲,即便街亭之战能获胜,那肯定也只有一种结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惨胜不是他想看到的最好结果。
因为在他的主观意识里,事情可以做得更好。诸葛亮这次让他当主帅,本就是给他扬名立万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也得将既得利益最大化。这才能体现天才与庸人之间的差别!
想法是好的,只是他高估了自己在实际战场上的应变能力,也低估了张郃叱诧疆场的军事智商。
历史没有假设,街亭之败,让蜀国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机会。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这个锅必须由他马谡来背。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