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我在韩国跑了不少地方:贫困山村、江南富豪区、江北老城区、大学校园、韩式小馆子……甚至还专门研究了他们的公交和地铁规则。越走越发现——一个在上世纪 60 年代还穷得出奇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成为发达国家的?
我站在首尔的景福宫,身后青瓦在阳光下发亮,眼前是络绎不绝的游客。而你可能很难想象,这片宫殿曾被烧毁、拆毁,甚至被殖民政府占用。韩国能走到今天,这段路真的不简单。
一、韩国最惨的时候,究竟惨到什么程度?
今天的韩国,让人想到的是K-POP、半导体、现代汽车、江南富豪和各种流量文化。但如果把时间倒回去,画风完全不同。
1. 景福宫的命运:被烧、被拆、被占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战争,景福宫被烧成废墟;后来虽然重建,但1910年日本吞并半岛后,这里又被改造成总督府。很多宫殿被拆得七零八落。
韩国独立后,又花几十年一点点复建。
这是一段痛苦又无奈的历史。
2. 1945:国家被一刀切开
日本战败后,美苏迅速进入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硬分成两边:
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3. 1950—1953:朝鲜战争,把韩国打回“史前”
韩国战后的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片废墟。
更致命的是——日本殖民时期重工业都建在北边:钢铁、煤炭、电力……南边什么都没有,只有农业,但70%是丘陵,连种地都困难。
1950年代的韩国,人均GDP只有菲律宾、缅甸的一半,与非洲最贫困国家相当。可以说是 “天崩开局”。
二、韩国如何翻身?关键不是“运气好”,而是“三件大事”
韩国能翻身,离不开三个关键节点:美国援助、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持续的教育和科技投入。
1. 美国援助:把韩国从“地狱模式”里拉出来
1953—1960 年,美国对韩国的援助额占韩国GDP的 70%。
包括:
这相当于给韩国打下了“能继续活下去”的底盘。
但“活下去”和“变强”完全是两件事。
2. 朴正熙时代:国家主导工业化 + 财阀模式
1961年朴正熙掌权后,韩国开始了最激进的工业化。
① 国家规划,财阀执行
韩国政府提出路线图,财阀负责落实。三星、LG、现代,就是在这一套体系里迅速成长起来。
② 出口导向:拼命制造、拼命外销
韩国没有资源,只能靠出口赚外汇。
70年代:
那真的是一个全民拼命的年代:工资低、工时长、压力巨大,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唯一活路。
3. 80—90年代:进军高科技,韩国经济真正起飞
80年代后,韩国进入高附加值产业:
到了90年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继续提供:
没有市场,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
三、韩国什么时候“被承认”为发达国家?
虽然“发达国家”没有统一标准,但国际机构有参考点。
2024年韩国人均GDP约 36000美元,超过日本。
四、在韩国街头,我看到的“隐形规则”,解释了他们为何能成功
韩国的发展不是奇迹,而是“细节叠加”。
下面是我在首尔街头看到的几个细节,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1. 地铁“10分钟免费原则”
韩国地铁进站会先扣1550韩元,如果:
对本地人方便,对游客超级友好。这种为“细节体验”买单的态度,就是现代城市的思维。
2. 公交车每个座位都有“下车按钮”
不需要提前跑到门口,全车几十个按钮随便按——尽量减少乘客的不便。
3. 孕妇座和老人座严格区分:优先级写得清清楚楚
粉红色是孕妇座,黄色是老人座,地铁上每个乘客都非常自觉。
4. 无障碍设施:在亚洲数一数二
大城市里几乎所有主干道、地铁站、公共建筑都有完整盲道。地铁更是从站外一路引到车门。
比起日本更“精细”,比起中国更“覆盖广”,在亚洲能排前三,仅次于新加坡。
5. 为什么韩国人几乎不骑摩托车?
两个原因:
1. 停车位极难找,乱停就罚
2. 冬天太冷,多雪,不安全
反而共享单车和公共交通非常发达。
6. 韩国水果贵吗?吃得起吗?
比如:
确实不便宜,但以韩国人均收入来看,完全吃得起。而且大量依赖进口,其中不少来自中国山东。
五、韩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核心:教育 + 科技
韩国自己最清楚——没有资源,只能靠脑子。
所以他们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投入非常激进:
而这些人最终创造了:
韩国今天的成功,不是“人少好发展”,而是把有限资源用到了最能爆发的地方。
六、我的韩国印象:现代、克制、努力、讲规则
这趟韩国之行,我也遇到了一点波折——共享单车停不了、路滑摔跤、手机碎屏……但更多的,是善良、热情、礼貌的帮助。
韩国远非“完美国家”。房价高、卷文化严重、年轻人压力大……这些我也都看到。但整体而言,这是一个极度努力、极度讲规则的社会。
一个国家能不能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写在生活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