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自豪,认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一个特别的现象——避讳。避讳指的是在帝制时代,人们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及长辈的名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文献中。《公羊传·闵公元年》曾提到: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基本原则。
主要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首先是帝王。在帝制时代,对现任帝王及历代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这通常被称为国讳或公讳。比如在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他的名字彻就不允许普通百姓直呼,改为列侯称呼。而在刘秀时期,秀才一词也改为了茂才。甚至有时候皇后名字也要避讳,例如吕后名字叫雉,臣子们遇到雉字时会改称为野鸡。这一类的避讳尤为常见,几乎每个皇帝即位后,都会自己改名,或者让臣子改名。例如赵匡胤登基后,他的兄弟赵匡义便改名为赵光义,赵光义即位后,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赵光美。雍正即位后,兄弟们的名字中胤字都被更改为允字,所有这些都是避讳的例子。 其次是避讳长官。下属不仅要避开上司的名字,还要避开他们父亲、祖父的名字。这个现象曾引发一个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一个叫田登的州官禁止下属以及百姓称呼他或写他的名字,甚至在正月十五放灯的时候,布告上不能写灯字,而是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此,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第三类是避讳圣贤。这类避讳主要指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名字。有的朝代还会避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周公以及老子的名字。例如,北宋时期,朝廷规定凡是读书时遇到丘字时,要读作某字,并且在丘字上圈一个红圈。清朝时,更是要求所有姓丘的人都必须改为邱字,并且邱字的发音不得读作邱,而要读成七。由此,姓丘的人有的改姓了邱,有的则坚持使用丘字。第四类是避长辈的名字。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家讳或私讳,即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与他人交往时,应该避免提及对方长辈的名字,否则会显得极为失礼。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的父亲名叫晋,由于晋和进同音,李贺一生都没有考中过进士,因为必须避开父亲的名字。同样,唐朝诗人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为了避开闲字的讳,杜甫一生创作诗篇,却从未在诗中使用过闲字。杜甫的母亲名字叫海棠,他的诗集《杜集》里也没有涉及到与母亲名字相关的诗句。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大致分为这四类。避讳最初源于古代语言的禁忌,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维护封建政治体制的工具。它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至今仍然存在影响。比如,如果在今天有人在公开场合直接提到你父亲的名字,你可能也会感到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