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庙号代表着皇帝死后的一种尊崇,会根据他的功绩进行评价。
唐代以前,一个朝代通常只有七个寺名。通常每个朝代只有一个庙号是“祖”,一般来说最多的是太祖、世祖。但到了唐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每个皇帝都可能有庙号,不再受到限制。以后的历代也延续了这种做法,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有些没当过皇帝的人却有庙号。不过,最独特的寺名当属清代。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意味着清朝的建立。按理说,皇太极应该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有“祖”的庙号。但在清朝史书中,皇太极被称为清太宗。这似乎也可以理解,因为清朝是由后金直接改名的,而后金是努尔哈赤建立的。所以,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也是情有可原的。按理说,太祖应该跟随太宗。但到了顺治这一代,情况就有些不同了。顺治死后,庙号为世祖。一般来说,他应该是世宗或者高宗。
但清朝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统治中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顺治可以算是开国之君。这也许有道理,虽然有点牵强。但更特别的是顺治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康熙死后,其庙号仍为“祖”、“圣祖”,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唐宋时期,这种庙名多用于封祖。这里的“圣人”是指极其理想主义、高尚的人。
但清朝统治者认为,康熙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平定三藩,被视为开国之举。而他当皇帝61年,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他的庙号就称为“圣”。总而言之,清朝是唯一一个三位皇帝的庙号都是“祖”的朝代。可以说,当时的满族统治者确实胆子很大,各种理由都能想出来。他甚至用了“圣祖”的庙号,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