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清朝的老照片,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为什么照片里几乎看不到绿色的植物?当然,这些照片本身是黑白的,光是这个就让我们无法看到颜色。但即便是给照片加上了颜色,依旧很难找到任何绿色的痕迹,照片里只有光秃秃的山丘,树木显得极其稀少。
难道古人并不热衷于种树吗?植树的观念是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清朝的照片里看不到一片绿色的森林呢? 第一个植树的人 说古人不爱种树,那可是完全错误的。中国自古就有种树的传统,这个习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据说,黄帝与蚩尤大战后,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各个部落,成立了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中心最终定在了桥山。 而生活在桥山的原住民,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多人甚至与野兽争夺洞穴,或者爬到树上搭窝,没有衣服遮体,也没有抵御野兽的住所。黄帝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传授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教他们选择靠近水源的半坡地,砍木造房,用茅草搭建住所。 有了这些住所,桥山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再受寒冷和野兽的威胁。可是,随着木材的使用越来越多,部落的人开始大量砍伐树木,这样一来,原本绿意盎然的山坡很快变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树桩。 树木被砍光之后,灾难随之而来。某一天,一场暴雨骤然而至,雨下了许多天。没有树木的阻挡,洪水迅速蔓延,直接冲到了部落的居住地。洪水不仅冲垮了房屋,还将黄帝的得力助手,共鼓和狄货等人带走,很多人命丧其中。 暴雨过后,部落里只剩下了悲伤的哭泣声。黄帝虽然心情悲痛,但他并没有将责任归咎于天命,而是决定带领几位部落成员到山上去寻找灾难的原因。结果,他们发现,树木被砍光的地方,洪水的冲击最为严重。 黄帝意识到,以前暴雨袭击时不会有灾难,原来是因为树木为他们挡住了洪水。如今,树木被砍光,灾难才降临。明白树木的作用后,黄帝亲手栽下了一棵小柏树,并告诫自己的子民:树是我们的守护神,从今以后不能再随意砍伐。 在黄帝的带领下,部落的人们开始学习植树和种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原本光秃的山丘终于恢复了生机。这个植树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 如今,在陕西的轩辕庙里,还伫立着一棵古老的柏树,高达20多米,树冠覆盖面积达到178平方米。传说这就是黄帝当年亲手种下的柏树,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人们尊称它为柏树之父。 古人植树的传统 在黄帝之后,新的部落首领继续传承植树的传统。到了虞舜担任首领时,他特意设立了一个虞官,专门负责管理山中的树木。可以说,这个虞官就是最早的林业部长。 后来,夏禹继位成为新首领,他为保护树木发布了相关的法规。《周书大聚篇》里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意思是,在春天树木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严禁砍伐树木。 殷商时期的人们也很重视植树,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曾专门记载了当时人们栽花种树的情景。朝代更替,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管理树木的机构,分别叫做林衡和山虞。其中,山虞这个名称与之前的虞官相似,虞本是类似于老虎的野兽名,但在这里,它是指一个职务。 这个山虞的职务,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林业管理机构。为了鼓励人们多种树,他们甚至出台了严厉的法令:不种树的人,死后将没有棺材可用。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死后并不是一场空,尸体没有棺材,那就意味着死后无法得到安息,灵魂无法找到栖身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人们在生前种树,也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准备一个安身之所。战国时期,种树已经成为了一种崇高的行为,《礼记》里写道: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是春天的第一个月里种树,便是一种积德行善的表现。 除了文献记载,古代的图画也能证明人们在古时就有植树的传统。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有一幅名为《福田经变》的图画,展示了人们建桥渡水、打井取水、施医赠药、植树造园等场景。这幅壁画来自北周时期,画中描绘的种树场景可以视为古人最早的公益广告。 这些古老的图画告诉我们,古人不仅将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更将其视为具有灵性的存在,而不是随意砍伐的物品。 荒芜的清朝 既然古人有如此深厚的植树传统,那为什么清朝的老照片里却显得那么荒芜?有些人解释说,那时候的照片非常珍贵,不是什么都能拍的。1836年,世界上第一台相机诞生,传入中国时已经是清朝末期。当时,外国摄影师带着相机来中国,肯定会选择拍一些有价值的景象,比如雄伟的长城、宏伟的宫殿,而不太可能拍那些常见的花草树木。因此,这些老照片里才显得光秃秃的。 不过,这个解释未必能令人信服。即使当时没有专门拍植物的意图,但总该有一两棵树吧?当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使用修图技术,难道为了拍照,所有可见的树木都被砍掉了吗?显然,这个解释并不成立。 更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山丘确实是荒山。我们今天看到的绿水青山,是在后来逐步恢复起来的。例如,在解放初期,中国的植被覆盖率只有8.6%。老照片告诉我们,光秃的景象大多出现在北方,而南方拍的照片则能看到更多的树木。 这种南北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北方一些缺水的地区植被生长本就较慢,而南方则水源丰富,人口较少,砍伐程度较低,树木恢复得也较快。古人热衷于植树没错,但也需要砍树来维持生活。而且,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严格遵守死后没棺材的规矩。随着时间推移,植树的传统逐渐被遗忘,直到清朝时期,树木的砍伐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