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王朝的统一战略中,征服后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自古以来,蜀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控制了蜀地,等于是掌握了一个庞大的粮仓,因此,赵匡胤注定会将灭蜀列为一项必做之事。公元964年11月2日,赵匡胤正式发动了对后蜀的进攻。到了965年1月7日,后蜀的皇帝孟昶终于被迫派遣使者上表投降。孟昶作为后蜀的君主,最终在赵匡胤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选择屈服。
赵匡胤仅用了短短66天便顺利占领了这一富饶的天府之国。胜利后的赵匡胤显得非常宽容,他以大度的姿态接纳了孟昶和后蜀的政权。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令人意外的是,孟昶进入宋都京城不到一个月便突然去世,这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那么,孟昶究竟是如何死的呢? 关于孟昶之死,最流行的说法是与一位女子有关,这个女子便是孟昶的贵妃——徐氏,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因其倾国倾城的美貌而闻名,她的美丽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古人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但像花蕊夫人这样的才貌双全的女子,古人用花蕊来形容,暗示她的美丽无法用普通的花朵来比拟。事实上,在五代时期,确实有不止一位花蕊夫人,但孟昶的贵妃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位。孟昶曾在诗中赞美她的美貌: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花蕊夫人不仅拥有无双的容貌,还聪明才智,留有《宫词》近百首,至今仍传颂。对于这样一位美丽且智慧的女子,赵匡胤对她产生兴趣是情理之中的事。根据一些宋代笔记记载,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随孟昶一同进入京城,很快便被赵匡胤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赵匡胤早已听闻花蕊夫人的才情和美貌,于是召她作诗一首。花蕊夫人便吟诵了一首《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后世有人解读为花蕊夫人对赵匡胤心怀怨恨,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像是花蕊夫人的巧妙迎合,甚至是在拍赵匡胤的马屁。赵匡胤听后十分高兴,因为这首诗无形中贬低了后蜀的军队,暗示后蜀的十四万军队竟然抵挡不住宋朝几万大军,间接讽刺了后蜀士兵的无能。赵匡胤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当然会喜欢这样聪明机智的女子。 然而,尽管赵匡胤对花蕊夫人有一定欣赏,历史上却有一些笔记将孟昶的死与花蕊夫人的入宫联系在一起。比如《铁围山丛谈》卷六中提到,孟昶和花蕊夫人进入宋朝后仅短短十天,孟昶便离奇死亡。书中没有明确指出赵匡胤有意毒死孟昶,但却将两者的死亡顺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某种因果关系的暗示。 尽管有诸多史料的佐证,孟昶的死仍然是一个谜,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的解释。个人认为,孟昶的死与赵匡胤征服后蜀的关系可能并不大,更可能是因为其他复杂的政治原因。首先,赵匡胤一向行事谨慎,既然已经成功地收复了后蜀,而孟昶已经是失去了实权的亡国之君,他对赵匡胤并不构成威胁。赵匡胤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已经软弱无力的孟昶而冒险杀人。其次,赵匡胤面临的任务远远不止是征服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地的统一大业还远未完成。如果仅仅为了一个女子而轻易除掉一个正直的亡国君主,既可能伤害到赵匡胤的帝王形象,也有违国风。综合来看,赵匡胤不太可能因为花蕊夫人而害死孟昶。孟昶的死或许与健康问题或其他无法公开的原因有关,而花蕊夫人是否与此事有关,依然没有确凿证据。毕竟,历史的真相常常深藏在细节和时间的长河中,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