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1月9日,金军在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的指挥下攻破了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到4月20日,金军在汴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随后将包括赵宋皇室在内的近10万官民俘虏,以及大量的财物,押送回金国北方。 据《大金国志》记载,金军在汴京城内掠夺的财富极为惊人,包括5400万匹绢布、1500万匹大物缎子、300万锭黄金和800万锭白银。这些财富的数额庞大,令人咋舌。为了做个对比,辽朝曾用大量兵力换取的《澶渊之盟》中的岁币,北宋每年支付的银两只有10万两,绢布也不过20万匹。而金军获得的这些财富足以让北宋支付数百年的岁币。
当读者看到这些数字时,可能和笔者的反应一样,都会被宋朝的富裕程度所震撼。然而,如果把这些数额巨大的财富与靖康之变发生前,宋徽宗在位期间,宋朝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北宋的腐败和衰败已经到了极点。政府对百姓的压榨无比严重,几乎达到了极限,形容为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也不为过。这种腐化的现象造成了贫富差距极为严重的局面。 北宋财政困难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三冗问题,即冗兵、冗官和冗宫。首先,冗兵指的是宋朝长期维持的庞大常备军,常常有100万兵力左右。其次,冗官是指由于科举制度的扩展,导致了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官员数量庞大。最后,冗宫则是指皇宫内部的奢靡浪费,尤其是皇帝和皇室的奢华生活。 在北宋时期,朝廷的年财政收入在较好的年份也只有6000万缗,但仅仅是养兵这一项就消耗了5000万缗。剩下的1000万缗要用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奢侈的皇室生活,还要应对灾荒和边境危机,财政已经捉襟见肘。 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北宋政府采取了很多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设立了括田所。括田所,也叫西城括田所或城西括田所,是北宋徽宗时期为了征收公田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创立于公元1111年的政和元年。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检查百姓的田契,强行没收民田,以填补政府的财政空缺,并满足皇室挥霍的需求。括田所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刮,将大量民田和荒地收归国家所有,变为政府的税田或官租田。不仅如此,1119年,括田所还宣布将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并对百姓捕鱼、采藕、割蒲等活动征收重税。若有违禁者,还将其视为盗贼进行惩罚。这使得许多贫苦的农民和渔民无法承受沉重的税负,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宋江等人借助梁山泊的天然地理优势,组织起起义,成功抵抗了官府的镇压,这便是著名的梁山起义。 可以看出,北宋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不惜压榨百姓,甚至激起了民变。至于金军从汴京城内搜刮到的财富,大部分并非来自朝廷的财政盈余,而是来自皇室的库藏以及官绅的私有财富。也就是说,北宋的财富几乎都集中在官僚和豪绅阶层手中,普通百姓早已陷入贫困。而朝廷不仅没有对富裕的官僚和豪绅阶层加税,反而持续加重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完全站在了与百姓对立的立场。 一个王朝的内部腐败必然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虚弱。就像一扇摇摇欲坠的破门,金国轻轻一踢,宋朝的国运便迅速崩塌,这也可以说是北宋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