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发动了反叛,开始了著名的靖难之役。他率军南下,对抗当时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任命了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发动进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战略谋划,建文帝的主力军队不断被朱棣消灭。朱棣抓住机会,巧妙运用策略,通过几次重要战斗击败敌人主力,最终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占了帝都应天(即今天的南京)。同年,朱棣成功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的成祖。 从这一历史事件来看,永乐大帝朱棣成功通过造反登上帝位,确实是一个相对罕见的现象。然而,历史上并不是只有朱棣一个藩王成功发动了造反。
一、苻坚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出生于略阳郡临渭县(今天的甘肃省秦安县),是氐族人。公元354年,苻雄去世,苻坚继承了父亲的东海王爵位,成为藩王。到了公元357年,苻坚联合清河王苻法等人发动政变,杀害了苻生,并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后,苻坚锐意改革,致力于使前秦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到了公元383年,苻坚亲自指挥大军南征,却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导致国家实力大幅衰退。随着国力的下滑,各地的族群首领,如慕容垂、姚苌等纷纷开始自立。公元385年,苻坚被迫逃到五将山,最终被后秦将领吴忠俘虏,并被姚苌命令杀害,终年48岁。 二、孝武帝刘骏 刘骏(公元430年9月19日-464年3月9日),字休龙,幼名道民,出生于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刘骏最初被封为武陵王,虽然他出身王族,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宠爱,经常被派往外地担任地方官职。公元453年,刘骏的父亲即太武帝刘劭被太子刘劭所弑,刘骏遂起兵讨伐,成功复仇并夺取帝位。上位后的刘骏经过一系列战争,收复了失地,尤其在青州之战中获得了胜利。 然而,由于出身藩王,刘骏在即位后对宗室力量的削弱过度,导致了宗室内部的激烈斗争,这也逐渐动摇了刘宋政权的根基。公元464年,刘骏在建康的玉烛殿去世,享年仅35岁。后世追谥其为孝武帝,葬于景宁陵。 三、宋明帝刘彧 刘彧(公元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幼名荣期,出生于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刘彧的母亲在他幼时就去世,之后由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抚养长大。他最初被封为淮阳王,后来改封为湘东王。公元465年,刘彧在宫廷政变中杀害了当时的皇帝刘子业,自己成功即位。刘彧在位期间,一度取得了多次胜利,但他也因屠杀皇族亲王、功臣和名将,导致刘宋王朝走向衰败,尤其是寒门武将萧道成在此时崛起。刘彧最终在公元472年因病去世,时年仅34岁。四、李从珂 李从珂(公元885年2月11日-937年1月11日),原姓王,年号二十三,出生于镇州平山县(今河北省平山县)。李从珂曾跟随李嗣源征战四方,在后唐灭梁战争中屡立战功。公元931年,李从珂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次年又升任为检校太尉、凤翔节度使,并在公元933年被封为潞王。 公元934年,李从珂通过发动政变,废黜了唐闵帝李从厚,自己称帝,年号清泰。虽然他在位时行事较为宽容,但由于政权动荡,李从珂无法抵挡石敬瑭与契丹联军的进攻。最终,李从珂于936年在洛阳自尽,享年52岁,葬于徽陵。由此,他也成为了后唐的亡国之君。 总体而言,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确实出现了多位藩王通过造反成功夺取帝位。然而,在大一统王朝如汉朝、唐朝和明朝等时期,藩王成功造反的情况极为罕见。例如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最终也还是以皇帝一方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