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两宋之交一位颇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尽管在历史上不如李纲、赵鼎等名臣显赫,但他在南宋初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在稳定政局、应对内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朱胜非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宋史》卷三六二《朱胜非传》,以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典籍。本文将以史料为基础,梳理其生平与著作,并对其政治活动进行评价。
一、早年入仕与靖康之变中的抉择
朱胜非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于崇宁四年(1105)“上舍及第”,得中进士。北宋末年,金人南侵,靖康之变爆发,朱胜非在乱局中展现出敏锐的政治判断力。靖康二年(1127)初,金人入侵,宋朝派抚谕使臣赍诏与金人一同到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索取金帛。时任权府事、直龙图阁、东道副总管的朱胜非对此举十分怀疑,没有给予支持,反而派使臣入汴梁询问其故。这一行动体现了他对金人意图的警惕,以及维护宋朝利益的立场。
同年三月,张邦昌被金人立为伪“大楚”皇帝。张邦昌是朱胜非的连襟,他在组建傀儡政权时试图拉拢朱胜非,但朱胜非坚决抵制,“收投书使臣系狱,以状缴书于大元帅府”。当时担任大元帅的是康王赵构,朱胜非此举明确表明了对赵构势力的支持。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政权,并“命朱胜非撰策文告天”。朱胜非因此步入中央政权,成为高宗朝的重要官员。
二、两度为相与平定苗刘之乱
朱胜非在高宗时期曾两度担任宰相。
第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三月,“庚辰,中书侍郎兼御营副使朱胜非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此次拜相仅三天,便爆发了“苗刘之乱”。苗傅、刘正彦逼迫高宗退位,立皇子赵昚为帝,由孟太后垂帘听政。在外有大军压境的背景下,朱胜非处乱不惊,巧妙周旋于叛军与皇室之间。他一方面假意与苗、刘合作,避免激化矛盾;另一方面暗中联络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勤王。最终,高宗得以复位,朱胜非在此过程中的沉稳机敏为南宋政权的存续赢得了时间。
第二次拜相是在绍兴二年(1132),吕颐浩力荐其复出,“再除兼侍读,寻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内,他主持编撰《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卷,推动法治建设。后因母忧去职,虽一度起复,但最终淡出权力中心。
三、地方治理与军事经济政策
朱胜非在地方任职期间,亦有多项重要建树。绍兴元年(1131),马进叛军攻陷江州,朱胜非被任命为宣抚使,负责平定游寇。他采取“捕缉与招降并举”的策略,上言:“良民不辜,情实可悯。陛下幸隆宽诏,深加哀怜,蠲削苛扰,俾知实惠。招降其首领,与补降官收隶军籍;而散遣其徒众各使还业。”这一政策既削弱了叛军势力,又安抚了百姓,使江南地区逐渐恢复稳定。
经济上,朱胜非推动增设月桩钱,督促地方上缴经制钱,开辟新税源以应对军费开支。史载其进行经济改革,推动增设月桩钱,督促地方上缴经制钱,开辟税种扩大财源,以应军费开支和行政运。这些措施虽加重了民间负担,但在南宋初年财政困窘的背景下,为政权运转提供了必要支持。
对外政策方面,朱胜非主张务实防守,反对冒进北伐。他提出收复襄阳的战略:“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这一建议体现了其注重地理优势、量力而行的务实风格。
四、个人品格与历史评价
朱胜非为人清廉谦和,《宋宰辅编年录》记载,“自南渡,胜非尽弃囊,一簪不存”,罢相后“携一布囊径至洪州”,足见其廉洁之风。在处事上,他宽容大度,曾言:“胜非闻人以为贤,则用之;言者论其否,则退之。初不容心也……言路久塞,得人主听言乃盛德事,胜非若于榻前辩是非,言未必不直,然不知我者,以为壅塞,岂宰相当事哉!”这种不争不辩、以大局为重的态度,在高宗朝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难得。
然而,朱胜非也并非完人。绍兴初年,吕颐浩荐其复出时,侍御史江跻、给事中胡安国曾弹劾其“赴镇太缓”,致九江失守。此外,其经济政策虽缓解了财政压力,却也加重了百姓负担,后世对此不乏批评。
五、著作与文学成就
朱胜非的著述多与历史和政治相关,主要有编撰笔记小说《绀珠集》十三卷、自撰笔记小说《秀水闲居录》三卷、《奏议》十五卷(已佚)、《渡江遭变录》一卷(已佚)、《南都翊戴记》(已佚)、《复辟事迹》(已佚)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两宋之交的政治风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与洪拟等人编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八卷。此外,他亦能诗,据今朱遇青主编《[浙江青田海溪]义阳郡朱氏宗谱》所记,朱胜非尚有诗文集《桐轩集》(已佚),《全宋诗》收其诗作七首。如《石通洞》一诗云:“涪翁诗名垂宇宙,李杜摧峰君殿后。山川草木经品题,千古佳名长不朽。”诗中表达了对黄庭坚文学地位的推崇,展现了其文学修养。
结语
朱胜非是南宋初年一位务实、沉稳的政治家。他在靖康之变中的明智抉择、苗刘之乱中的巧妙周旋、地方治理中的灵活手段,以及经济军事上的务实主张,均为南宋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尽管他并非扭转乾坤的巨擘之臣,但其在复杂政局中表现出的冷静与清廉,使其成为高宗朝不可或缺的稳定者;他行事缜密,重要关头不乱阵脚。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舞台上,朱胜非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
九百年后,朱胜非的后辈同乡学者杨周靖先生,带领其团队花费数年之精力从几十种典籍中重辑朱胜非其人其事其著述其交往,等等诸般资料,“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终于完成朱胜非之全集《朱胜非集校注》大作的出版。兹是对朱胜非研究奠基式的巨功。相信对朱胜非的研究由此将进入更全面更深入的新阶段。
(来源:中原融媒)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