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故事,为何在江南扎了根
创始人
2025-11-15 00:31:16
0

大禹陵景区内,俯瞰会稽山的大禹像。视觉中国供图

在中华文明的扉页上,尧舜禹巍然屹立。

不久前,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水利博物馆、绍兴市文史研究馆联合发布新书《大舜传》和《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这两部著作,是在此前问世的《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及《中国禹迹图导读》成果基础上,广采博收,将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尧舜禹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和根脉,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基因,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籍记载中,尧舜禹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他们为何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尤其是绍兴一带,留下了如此众多且鲜活的遗迹?

让我们翻开《大舜传》和《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从书中找答案。

禹迹植根脉

在浙江地图上,藏着一个神秘的“神话密码本”。

绍兴会稽山麓,安睡着治水英雄大禹;姚江之水奔流,它的古名“舜江”诉说着虞舜遗风;及至曹娥江畔,也隐约回荡着尧的传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已发现的各类尧迹19处、舜迹109处、禹迹209处,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这些遗迹较多集中在绍兴、丽水、台州、宁波等地——某种意义上,这里堪称尧舜禹遗迹的“打卡圣地”。

若要在绍兴感受华夏文明的古老脉搏,大禹陵,无疑是这场穿越之旅的朝圣起点。

青铜巨像俯瞰九州,岣嵝碑文镌刻洪荒史诗。大禹陵内碑石众多,其中岣嵝碑尤为著名。碑上所刻77字,被学术界列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与《仓颉书》《夜郎天书》等并列)。这些字既非篆书,也非隶书,形态奇古,至今难解。自明代起,它们便引发无数猜测——是失传的“蝌蚪文”、神秘的鸟篆,还是道家的玄妙符箓?

然而,这块碑最神奇之处,尚不在于文字的难以辨认,而在于它本身流传至今的曲折历程。

传说此碑为大禹所立。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曾提到:“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到了唐代,人们相信衡山岣嵝峰上一定有大禹留下的碑刻,并将这块碑刻称为岣嵝碑。刘禹锡写诗道“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称上面的文字是“璃虎形”。

大诗人韩愈也对此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上山探寻,并写下《岣嵝山》一诗记录自己的“找碑”经历。他沿衡山一路向上,心中惦念山顶的神禹碑,听说字体如蝌蚪蜷曲,又如鸾飞凤舞、龙争虎斗。但此碑历来神秘,唯有一位道人曾偶然得见。遍寻不获的韩愈不禁涕泪交流:“千搜万索何处有?”回应他的只有森森绿树与猿猴悲鸣。

直到南宋嘉定年间,一个叫何致的人偶然在樵夫指引下,发现了这块古碑。何致当即拓印碑文,并摹刻于岳麓书院。

明代嘉靖年间,郡守潘镒自称找到了岳麓石壁上的神碑刻文,将其拓印传布各地,自此《岣嵝碑》闻名于世。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张明道将传回的岳麓书院岣嵝碑拓本翻刻入石,这便是如今置于大禹陵内的岣嵝碑。

除了大禹陵,会稽山脚下的大禹遗迹还有位于柯桥区平水镇稽江村的“尧郭”。相传,这里是舜为尧所选的养老之地,舜妃登业氏还曾去服侍过尧。

该如何理解这些上古记忆,为何在会稽山沉淀不散?

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说:“浙江,尤其是绍兴能留存如此多圣王遗迹,一个重要原因是绍兴作为拥有两千多年连续建城史的古城所在地,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

《史记·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尽管大禹的主要活动空间在黄河流域,但他治水成功后的“总结表彰大会”却被认定为在会稽山召开,他最终也长眠于这座山上。

这种大禹“生于西羌,葬于会稽”的时空跨越,使绍兴成为大禹精神一个重要的载体,历经数千年祭祀传承,已然构筑起华夏民族集体记忆的地理坐标。正因有了大禹这一核心坐标,后世关于尧和舜的传说才得以在浙江找到依附的基点,并与之交融共生,生根开花,蔚然成荫。

遗泽自成荫

如果尧舜禹的故事在浙江是一部连续剧,他们的“出场顺序”和我们想象中不同:尧和舜竟然是在禹之后登场的。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尧、舜、禹肖像(从右至左)拓片。

绍兴市水利志办公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邱志荣告诉我们,如果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浙江越地的尧舜禹文化,禹的产生与传播是先于舜的。

众多先秦史籍文献都曾提及大禹的故事。司马迁年轻时曾南游江淮地区,“上会稽,探禹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来到越地,“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战国时人著述、经东汉人辑录增删的《越绝书》,提及大禹曾两次来到越地,并葬于会稽山。

而有关舜在浙江的记载则出现得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权威资料来自北魏《水经注·渐江水》。作者郦道元引用《晋太康地记》所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绍兴上虞的百官镇,其地名便源自《水经注》。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五帝本纪》中,对舜与越地的关系作了更详尽的记述:“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史记正义》还援引《会稽旧记》的内容:“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越绝书》《吴越春秋》,还是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均未记载舜在越地的事迹。直至《水经注·渐江水》中出现“百官桥”的记载,才明确将舜与越地联系起来。

有趣的是,流经上虞境内的最大河流,当时只叫作“上虞江”,尚未得名“舜江”或“曹娥江”。这说明地域文化的确立和认同存在一个过程。

“从文化地标的建造时间来看,这种先后顺序更为明显。”邱志荣说。

大禹的“专属纪念馆”——禹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记载中,就已立于绍兴古城南门。

公元前464年,越国王宫深处,越王勾践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太子兴夷的手,道出了一个跨越千年、重若千钧的身份:“吾自禹之后……”

这不仅是遗言,更是一份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勾践的先祖,是治水英雄大禹的苗裔,夏朝帝王少康的庶子。当年,少康帝为不绝大禹的宗庙祭祀,将儿子分封至越地,使命唯有一项——“以奉守禹之祀”,世世代代守护并祭祀这位伟大的祖先。

这份使命,勾践从未忘记。

在范蠡为他规划修建越国都城时,勾践在地图上圈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他要在都城的小城南门外、大城之内,修建一座禹宗庙。这不是普通的庙宇,是有史记载以来,越地先民为大禹所立下的最有权威的祭祀标志地。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

那么,这座关乎越之国本的宗庙,身在何方?

《越绝书》如同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为我们留下了精确的“地址”。今天,打开《浙江禹迹图》,会发现它被标记在绍兴古城城南的飞来山(塔山)南侧。考古学的手铲,也在此探明了祭祀的重要痕迹。

而关于舜在浙江的标志性地标,目前可考最早的是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位于百官上街堰头、面朝虞山舜水的舜帝庙。由此可见,浙江的禹迹兴起较早,舜迹相对迟起,从时间与内容上看,应多出于教化或传播目的而设立。

“我猜想,大禹与会稽山的关联,正是尧舜禹圣王故事能在会稽山周边汇聚的重要支点,进而构成了相关的‘圣迹’网络。”干春松说。

南渡接华枝

可以说,正是大禹与会稽山之间那段古老而确凿的传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初的“圣王”气息。就像一粒种子落入沃土,后人出于对华夏文明根脉的追寻与认同,顺理成章地将尧和舜的故事也“嫁接”到这片土地上。于是,在会稽山周边,一个更为完整的上古圣王叙事体系,如枝叶般蔓生开来。

从新近发布的《大舜传》中,我们能够读出舜的故事在浙江流传的两个关键节点:一是魏晋,二是南宋。这两个时间点,恰好叠合了中国文化史上两次壮阔的“衣冠南渡”。

第一次,是王、谢等世家大族为避战乱,携典籍、礼乐与族谱仓皇南来;第二次,则是靖康之变后,南宋的“文化南盛”。这些当时看似不得已的迁徙,却如文明的溪流,将中原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带入浙江、福建乃至更远的岭南。随着经济与政治重心的悄然南移,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中心,也完成了一场不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地理转移。

在这一漫长进程中,一个动人的文化现象出现了:南迁的人们带着对故土的记忆与经典的想象,在他们落脚的山川间,不断为圣王的故事“安家”并弘扬光大。他们依据典籍的只言片语,将北方的传说,一点点镌刻进南方的水土里。

从新发布的《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中可见,如历山种田、雷泽捕鱼、象耕鸟耘这些有关舜的典故与星罗棋布的遗迹交织,组成一部由信仰、记忆与认同共同书写的“无字史书”,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融合一体的生动见证。该书主编之一、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何俊杰写道:“把尧舜禹文化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是寻找中华文化的根脉,是编织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而如果将目光放到亚洲,圣王遗迹的文明涟漪依然清晰可辨。日本、韩国都有不少禹迹,日本的专家学者自2006年起便开始编撰《日本禹迹图》,甚至还确定了“大禹遗迹认定标准”“禹王遗迹数据引用规章”等规范。日本京都宫殿中的《大禹戒酒防微图》,便是以大禹的形象和精神来警示当政者要勤政爱民,防微杜渐,不沉迷酒色。

因此,当我们翻开那本积淀深厚的《中国禹迹图导读》,还有它的延伸——《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时,或许不必执着于追问“尧舜禹是否真的到过这里”。它更像一幅动态的文明地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这些星罗棋布的禹迹,标记的并非某一位圣王的真实足迹,而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最终构建起一个庞大文化共同体的壮阔历程。

浙里寻迹

在浙江大地上,流传着许多尧舜禹的传说,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遗迹遗存。让我们循着这些古老的“足迹”,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

大禹陵

绍兴大禹陵碑亭。 视觉中国供图

大禹陵由禹陵、禹庙和禹祠组成,地处会稽山麓,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村,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久远,遗迹湮没,以往对禹陵的位置多有争议,直到明代始定。据《康熙会稽志》卷十五记载:“明嘉靖间,有闽人郑善夫定在庙南数十武,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三字。”即今禹陵所在位置。

禹庙始建于夏启之时。后经过历代修建,庙宇扩大,成为一组宫殿式建筑群,现存建筑为1933年重建。大殿屋顶系重檐歇山顶,脊间有“地平天成”四字,取自康熙御笔。殿中立大禹塑像。大殿左侧建有窆石亭,内置秤锤形窆石,上尖下圆,顶端有孔,石上多历代题刻。其中,以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所刻隶书题记为最早。这是禹庙悠久历史的实物例证。

舜王庙

绍兴舜王庙全景。 戴秀丽 摄

舜王庙坐落在绍兴市稽江镇小舜江北岸的舜王山上,前瞰舜江(今名双江溪),后临旷野,距绍兴城区约43公里。

舜王庙的始建年代已难以考定。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述异志》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下有望陵祠。”可见早在六朝梁时,就有舜的陵祠了。现在的舜王庙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的。

舜 井

上虞龙山舜井。

上虞舜井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帝尧时期,虞舜为避丹朱之乱来到上虞,见这里江河全被如山的黄沙堵塞,他亲率百官在龙山脚下搭茅庐安营。一日,见一脉清泉长流不息,便就地掘井,井越深水越清,且味道甘甜。后来,当地百姓为表示对舜帝的感恩之心,将此井命名为“舜井”。

八边形的舜井于1984年易地重修于山峦起伏的龙山西麓、上虞宾馆南侧,引百官名泉龙王塘水入井,井底卵石清澈可数,泉水甘澄,能浮钱质硬币。

百官桥

绍兴百官桥。

上虞、百官之名的由来,皆与舜有关。传闻,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指的是舜,“虞”通娱。舜至上虞,“百官从之”,“县北有百官桥”,百官也因之得名。

百官桥,又名“舜桥”,有“天下第一桥”之称。据明万历《上虞县志》记载:“舜桥在龙山麓,原桥早废。”古桥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百官纷至沓来,思贤崇德的盛况,仍为后人所传颂。

姚 江

宁波姚江,通济桥与舜江楼。

姚江古称姚水,又称舜江或舜水。现姚江边建有舜江楼,姚江之上建有舜江桥(现称通济桥),是昔日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素有“浙东第一桥”之称。2019年10月,余姚通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综合自《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绍兴文旅发布)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邱志荣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金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慈... 如果要评选晚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成功带...
原创 根... 三国时期,荆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是刘备集团西征益州、北伐中原的关键枢纽。然而,这样一个举足轻...
原创 如... 在《水浒传》的故事中,宋江等梁山好汉曾与北宋朝廷屡次交战并取得不少胜利,最终他们选择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贵州盘州亿元建“世界最大人造月... 在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中央森林公园内的月亮山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100米、球体直径达40米的“人造月亮”...
中国公民在日本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领事直通车”在11月14日发布信息:今年以来,日本社会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发...
哪家主管药师备考书籍好?高分上... 引言:选择备考书籍的核心价值 主管药师考试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选择一套合适的备考书籍往往能事半功...
齐鲁荣耀:山东女队在十五运会七... 11月14日,在香港启德体育园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决赛中,山东女队以12:35不敌江苏女...
同样使用电磁弹射技术,四川舰与... 11月14日,中国首艘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076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重点检测验证动力、电...
“诗与远方”圆梦,林高远/刘诗... 11月14日,全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广东队林高远/刘诗雯4比2战胜江苏队陈垣宇/蒯曼,夺得金牌。 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