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的主力禁军,最初是一支负责西北边防的军队。后来,神策军进入京师,成为唐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肩负着保卫京城、保护皇帝及参与征伐等重要任务。作为唐朝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神策军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策军的历史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直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被废除,历时150年。
神策军虽然在保卫唐朝皇室和立下了许多战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沦为宦官的工具,战斗力也日益衰退。可以说,神策军在后期成为了唐朝走向灭亡的一个推手。 神策军最初作为西北的戍边军队,主要负责防守吐蕃的入侵。吐蕃的崛起对唐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不过,在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唐朝一直占据优势。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了神策军,并开始建立一系列防御设施。自此,神策军正式成立,肩负起保护西北边疆的重任。由于长期与吐蕃等敌军作战,神策军的士兵大多都是精锐之兵,战斗力极强。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情况发生了变化。安禄山叛军的进攻直接威胁到唐朝的核心地区,唐玄宗迅速命令西北的神策军支援内地。神策军在卫伯玉的指挥下,参与了乾元二年(759年)攻打安庆绪的相州之战。此后,随着神策军故地被吐蕃占领,卫伯玉率领的部队仍继续使用神策军的名称,并在宦官鱼朝恩的控制下继续扩充,最终神策军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一支万人之众的大军。 从神策军的扩张历史来看,宦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唐朝中后期,许多节度使因叛乱或失去朝廷信任,导致唐朝的皇帝不得不将军队的控制权交给宦官。这样一来,宦官不仅干预朝政,还对皇帝的废立有了决定权,逐渐走向极端。在唐朝中后期,神策军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扩编。第一次发生在唐代宗大历初年(766~779年),神策军吸收了平卢镇邢君牙部、阳惠元部等久经沙场的藩镇部队,使得战斗力大增。第二次扩编发生在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神策军通过强行兼并京畿和关内的多支军队,甚至开始招募新兵。这使得神策军不仅在都城负责保卫任务,还承担了征讨不服藩镇的任务。在唐宪宗时期,神策军的驻地已经遍布京畿和关内道,形成了庞大的军事网络。 在神策军的统领方面,唐代宗曾因鱼朝恩势力过强,将其罢免,将神策军交给了武将。然而,唐德宗时期,由于泾原兵变后,许多文臣和武将为了保命,纷纷改变立场,唐德宗对这些官员失去了信任。于是,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因忠心耿耿被任命为神策军中尉,并开始掌控神策军。 从此以后,神策军完全由宦官控制,成为他们干预朝政的重要工具。与明朝的宦官不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因掌握了神策军的实权,得以肆意干涉政事,甚至能够废立皇帝、囚禁皇帝。随着时间推移,神策军逐渐腐化,最终在唐朝末年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