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刘禅的领导能力,甚至有人试图为他辩护,认为他之所以做出投降决定,是因为当时蜀汉的百姓安危在他心中占据了首位,而诸葛亮过度掌控军政大权,导致刘禅无力有所作为。更有观点提出,蜀汉国力衰退的原因,并不是蜀国缺乏能力,而是因为诸葛亮一味北伐,最终使得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走上了下坡路。甚至有人说,诸葛亮的声誉其实被过度吹捧了,蜀国的衰落并非缺乏实力,而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的杰出领导者。
那么,诸葛亮真的是被《三国演义》过度美化的一个人物吗?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形象流传至今,不仅是读书人的楷模,也是历代帝王心中的最佳谋臣。在刘备四处漂泊、身世悲惨的时候,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安静的农夫,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邀请诸葛亮出山,这才有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当曹操大军南下,企图彻底消灭刘备这个威胁时,正是诸葛亮联合东吴的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虽然《三国演义》中虚构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但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依旧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彻底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被派遣镇守荆州,关羽则留守。张飞则被派去攻打刘璋并围困成都。刘璋投降后,刘备顺利进入益州,诸葛亮继续镇守成都,为刘备的江山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曹魏一方也发生了变化,曹丕篡汉自立为魏国,逼迫汉献帝禅让。此时,诸葛亮向刘备建议称帝,虽然刘备表面上拒绝,但最终还是正式登基,确立了蜀汉的政权。然而,诸葛亮辛辛苦苦积累的一切,却因刘备的夷陵之战一败涂地。刘备在进攻东吴时,失去了战略判断,连丞相都没有带上。最后,刘备自己也死去,临终时把丞相托孤,却把李严这样的人留在身边,给朝廷带来了许多内斗。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接过了托孤重任,毫不懈怠。他不仅征服了孟获,为北伐积攒了力量,还开始了艰难的北伐之路。当时的诸葛亮已经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当年,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依然选择为了刘备的江山而继续奋斗,翻山越岭,辛苦行军。 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带领着一支老弱病残的队伍,拼尽全力与曹魏抗衡。有人批评诸葛亮专权,但他对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哪怕是细小的事务也要亲自过问,以确保惩罚公正,决策得当。诸葛亮一方面要亲自指挥作战,一方面又要面对朝廷的纷争和内斗,这就是他为丞相所肩负的重担。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人事安排大多还是按他生前的布置执行。如果刘禅真有识人的眼光,就不会再任用黄皓这样的无能之人。如果刘禅真是一位明君,就不至于让蜀国走向衰败。诸葛亮死后,自己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他的墓地仅容得下一个棺材,并没有丰厚的陪葬品。临终时,诸葛亮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虽然也会犯错,但这并不应成为质疑他的理由。正如古人所说,悠悠苍天,何薄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