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能否在长期的战争中维持统治,往往取决于两个主要的阶层:一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二是上层的统治阶级。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从汉朝末年到曹丕篡位的这一时期,战争几乎成为常态,政权更替不断,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战乱,民众的生活可想而知。汉朝的四百多年统治刚刚结束,百姓对于新政权自然心生不安和怀疑。曹魏政权的建立并没有立刻带来安定,相反,百姓在战争的痛苦中度日,民生凋敝,整个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困境,民众对权力更替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上层统治阶级主要由两股力量组成:一是勋贵集团,另一则是士族阶层。自曹魏建立以来,政权便强调以能力为本,这意味着,任何拥有足够能力的人都有可能获得重要职位。以司马懿为例,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曹魏政权中获得重用,而且能够轻松超越许多资历较深的老将,如张郃。同时,士族在曹魏时期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汉朝时期,选官主要依靠孝廉制度,权力和官职多由士族内部流动,士族几乎垄断了政府权力。然而,曹魏推行唯才是举政策后,士族的特权开始动摇。加之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旨在限制士族的权力,使得权力的分配更加侧重于平民和能力。这一系列改革逐渐动摇了士族的统治基础,使士族的家族特权开始被削弱。在当时,士族的统治得以维持,主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的传播和强大的家族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然而,随着曹魏对士族的压制,士族逐渐失去了对曹魏政权的支持。当司马家族逐步取代曹魏的统治时,士族并未出面保卫原有政权,最终使得曹魏成为三国中唯一一个被士族与权臣完全取代的政权。 东吴的孙权则给了另一个获取士族忠诚的范例。东吴通过将士族直接转变为贵族,使士族成员在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吴后期的主要掌权者几乎都来自士族,这使得士族的忠诚度远高于其他政权。即便东吴在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内乱,皇权也一度旁落,但由于东吴给予士族极大的权力与利益,士族并没有取代孙氏的统治,反而在动荡中为孙氏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政权未能获得士族的效忠,尽管某些政权的情况比曹魏更为严峻,但这些政权却能够延续更长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依靠的是勋贵集团的支持。勋贵集团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的权力并非来自个人能力,而是与当权者的紧密关系。例如,曹爽之所以能成为大将军,并非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而是因为他是曹家的亲属。然而,曹魏的勋贵集团与其他政权有所不同。尽管像张郃这样出色的军事将领在曹魏中取得了显著战功,但他并不被视为顶级勋贵,真正掌握军权的依然是曹家和夏侯家族。曹魏政权的权力结构使得外姓将领只能在战时担任前锋角色,而无法真正掌控中军。曹魏的政权一直由曹家和夏侯家族牢牢把控,这种局面造成了外部家族难以真正参与统治。勋贵集团通常由多个家族组成,这一安排并非偶然。这些家族与皇权关系密切,通过施恩于下层民众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蜀汉在遭遇夷陵之战几乎灭国的危机时,依靠将权力下放给士族和地方势力,成功重振了元气。而曹魏在第一代勋贵退场后,逐渐失去了对勋贵阶层的控制,只能依靠士族来维持政权。然而,士族的反抗最终无法得到有效遏制,曹魏也因此丧失了政权。曹魏的政权过度依赖曹家和夏侯家的统治,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早期的曹魏虽然有着曹操和曹丕等威望极高的君主,但随着他们的去世,政权的稳定性逐渐下降。曹魏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得不到有效补充,尤其在夏侯尚去世后,曹魏再也没有出现足够的军事和政治领袖,最终司马懿发动政变,曹家不得不束手就擒。如果曹魏能够吸纳更多的家族力量,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仅仅依赖于曹家和夏侯家,政权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总体来看,曹魏政权的稳定性较差。虽然曹操和曹丕在位时政权相对稳定,但随着君主威望的下降,曹魏的制度缺陷逐渐暴露,最终导致其灭亡。曹魏的强大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名列三国之最,但在实际的政治控制上,它却是最早灭亡的政权。因为一个政权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威望,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支持。在选择核心力量时,统治者不仅要考虑授予谁权力,还必须考虑谁能够帮助维持政权。曹魏显然在这一点上失败了,他们过于依赖宗室,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