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在临朝称制八年后去世,她的死亡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吕后死后的两个月内,太尉周勃和左丞相陈平联合铲除了吕氏家族的权力,彻底改变了朝廷的政治格局。那么,为什么周勃和陈平要等到吕后去世后才行动,而不是在她还活着时就开始铲除吕氏家族的势力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名不正,言不顺 1. 吕后活着时的政治局势 刘邦去世后,虽然吕后实际掌握了朝中的权力,但她仍然是以皇帝的母亲身份存在,而刘盈的儿子或孙子才是名义上的君主。刘盈的儿子性格软弱,而孙子年幼,实权仍掌握在吕后手中。若周勃和陈平在吕后在世时就发动政变,试图夺取吕氏家族的权力,他们的行动将会缺乏正当性,容易被视为不合法的篡权之举。特别是吕后和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得周勃和陈平一旦动手,不仅可能遭遇谋反的指控,还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这让他们必须更加谨慎,最终决定等待吕后的死亡。
2. 吕后死后的政治局面 吕后去世后,刘邦的孙子刘弘成为新任皇帝,但年幼的刘弘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此时,周勃和陈平利用这个机会发动政变,废除刘弘,甚至宣称刘弘及其兄弟并非汉惠帝的亲生儿子,并将他们一一处死。虽然这一举动非常残酷,但它有效地剥夺了吕氏家族的实权,也为周勃和陈平稳住了政权。 第二个原因:外无诸侯响应,内无重臣支持 1. 吕后活着时的局势 吕后在世时,周勃和陈平之所以不敢立刻采取行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支持。外部的刘姓诸侯对吕氏家族的支持并不坚定,有不少人对吕后过度集中的权力感到不满。而朝中大臣中,吕后大力扶持吕氏家族的成员,朝中反对者要么被架空,要么被免职,只有迎合吕后的权臣才有机会生存。虽然陈平和周勃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尤其是在拥有军权的重臣面前,他们的地位显得非常脆弱。为了保全自己,他们只能选择等待合适的时机。 2. 吕后死后局势的变化 然而,吕后去世后,局势发生了变化。齐王刘襄在齐地起兵,声称要清除不应当做皇帝的人,实际上他的目标是吕氏家族。这一行动得到了部分诸侯和重臣的响应,局势开始发生转折。此时,吕氏家族的实际控制者吕禄和吕产的判断力明显不如吕后,面对外部威胁,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当灌婴被派去镇压刘襄时,他反而联合了刘襄,开始支持推翻吕氏家族。这一变化为周勃和陈平提供了政治机会,最终让他们成功发动政变,铲除了吕氏家族。 第三个原因:自己手中没有军权 1. 吕后活着时的军权控制 吕后在刘邦去世后,掌控了绝对的军权,并且对政权的控制非常严密。任何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她都会及时清除。周勃和陈平虽然在朝中有一定地位,但他们并没有实际的军权。吕后曾多次告诫她的侄子们,在她去世后要掌控军队,并确保军权不落入不信任的人手中。这一控制使得周勃和陈平在吕后在世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他们只能耐心等待吕后去世后再行动。2. 吕后死后,军权的转移 吕后死后,吕禄和吕产掌控了军权,但他们并未能有效地控制朝中的局势。周勃通过与郦寄接触,巧妙地使吕禄将军权交给了自己。掌握军权后,周勃迅速发动政变,进行大规模清洗,彻底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为自己和陈平的政变奠定了基础。 总结 周勃和陈平在吕后活着时不敢动手铲除吕氏家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1. 名不正,言不顺:在吕后在世时,他们若发动政变,会显得没有正当理由,可能会被定性为谋反。 2. 外无诸侯响应,内无重臣支持:当时周勃和陈平缺乏足够的支持力量,外部诸侯和朝中大臣大多依赖吕后的支持。 3. 自己手中没有军权:吕后掌握军权,周勃和陈平没有实际的军权可供动用。 在吕后去世后,这些条件不再存在,周勃和陈平终于抓住时机发动政变,彻底改变了汉朝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