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中,曹操的形象往往是最受争议的。我们常看到他那张苍白、面色不佳的大脸,几乎成了奸臣的象征。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史料,就会发现曹操的脸不可能大且苍白。反而如果真是那样,反映的应该是他尊贵的天命与气度。如今流传下来的形象,更多来源于后人对他深谋远虑和权术心机的误解与刻画。
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中的曹操,都遵循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原则。关于这一准则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曹操曾遭吕伯奢的儿子抢劫,痛下杀手;另一种说法则是,曹操误杀了吕伯奢和他的五个儿子。关于吕伯奢是否真是曹操的目标,史料中没有统一的记载。有些说曹操在杀人时神情悲伤,也有的说他面无表情,甚至没有一丝悔意。这种复杂的情感,也让曹操的形象充满了神秘色彩。 曹操最终并未称帝,他自己解释的原因很简单: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表明,曹操并不急于称帝,而是更重视政务和民众的安定。这种远见与谦逊,或许正是他未必完全是奸雄的原因。 毛宗岗父子在评论《三国志演义》时,提到三国三绝,指的是三国时期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关羽和曹操。毛宗岗评价曹操为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他还指出,曹操不仅宽容且有远见,甚至能宽恕曾经辱骂自己的陈琳,宽容关羽的不归降。毛宗岗认为,曹操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贡献,远远超过了许多历史上被称作奸雄的人物。 与曹操相比,诸葛亮的才智几乎无出其右。诸葛亮未出茅庐便能预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图等计策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关羽的英勇也令人钦佩,他过五关斩六将,斩华雄、报主之志坚定,展现了令人动容的忠诚与勇气。毛宗岗强调,三国中的三绝人物无一不在自己的领域超越了前人,堪称空前绝后的奇才。 在毛宗岗列举的三国猛将中,张飞、赵云、黄忠等人的勇猛不容置疑,而关羽和曹操的领导力则显得更加稳重与深远。不过,当提到将二代——关兴与张苞时,却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足。虽然这两位继承了父辈的荣光,但与他们的父亲相比,勇猛的表现似乎有所差距。例如,关兴在面对羌将时,因为胆怯而被敌人击败,实在难以与关羽的无敌勇猛相比。 曹操麾下的猛将中,典韦与许褚常被拿来比较。虽然典韦的勇猛无人能及,但许褚的勇气却更为突出。许褚与典韦在与吕布交战时各展所长,许褚以顽强的勇气最终胜出。可惜的是,典韦早逝,使得许褚的评价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许褚的勇猛甚至超过了马超,尽管马超在武艺上也有不小的成就,但他的清秀外貌与猛将形象难以契合。至于马超,他的英勇常常被影视作品过度渲染,但在原著中,马超无论从外貌还是性格上,都显得过于文雅,难以与张飞、许褚、赵云等猛将相提并论。赵云则被描绘为一位力大无比的壮汉,他的武艺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第一条枪,无敌的枪法和强健的体魄,让他在战场上几乎无可匹敌。 张飞则是另一位无可争议的猛将,他与关羽一起,成为季汉的第一猛将。与马超相比,张飞的威猛不容小觑,特别是他单刀赴会、突破敌阵的壮烈场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猛。在三国时期,张飞和许褚的勇猛地位几乎平起平坐,远超马超、赵云等其他武将。 总体来说,三国的三绝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无论从政治、武艺,还是智谋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奇才。而对于三国的猛将,张飞、许褚、典韦、马超、甘宁等人的英勇表现,至今仍让后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