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的人,也会读三国。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人来说,三国的历史几乎无法忽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许多人接触到的三国故事并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这部列入四大名著的经典。 《三国演义》虽然是以历史为基础,却加入了许多虚构的元素,七分真实,三分虚假。正是这种真实与虚假的交织,才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只不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色彩过于浓厚,尤其是其中大力宣传刘备、贬低曹操,似乎成为了书中的主旋律。
但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政权争斗中,所谓的正义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刘备并非正义的化身,曹操也并非奸臣的代表。若放眼东汉末年的众多主公,无论从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还是文学修养来看,曹操几乎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人物。 只是,曹操去世得太早,才让刘备、孙权等人有了称帝的机会。而实际上,隐藏在曹魏政权背后、掌控实权的司马懿,才是这场权力斗争中的最大赢家。 司马懿是一位长寿的政治家,他通过巧妙的手段,稳稳地熬过了曹魏几代帝王的更替,最终掌握了政权,这为他的后代开创晋朝铺平了道路。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彻底统一天下,派遣钟会、邓艾等人率领大军进攻蜀汉。面对这股强大的压力,刘禅虽然急忙派遣姜维、诸葛瞻等人分兵抵抗,但最终两路大军均遭惨败。 刘禅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决定接受谯周的投降建议,蜀汉政权就此灭亡,刘禅也成为了司马昭的俘虏。 司马昭看着刘禅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无忧无虑地生活,一直想找个借口处决他。刘禅得知此事后,便在门上刻下了三个字。司马昭看到后,立刻收回了杀意。那么,刘禅刻的字究竟是什么呢? **投降**。 在许多人心目中,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憨傻的样子让人觉得有些可怜。他似乎没有任何皇帝应有的气魄与能力。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却安享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甚至成为了俘虏仍旧能够活下来,保持自己的生命。 如果仅仅用傻来解释刘禅的行为,其实有些牵强。毕竟,傻子不会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做法。 正如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所说,司马昭的大军已经逼近,刘禅面对钟会和邓艾的强势进攻,蜀国两路大军全线溃败,投降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如果不投降,他只能等死。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舍生取义是人们所推崇的美德,但也有一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刘禅选择了活下来,选择了过他自己的日子,而不是以死来表达英雄气概。他不想当英雄,也不想继续当皇帝,最终选择了安享晚年,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做法让后人颇多非议,但至少他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平稳的结局。 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圣人,剥去外加的神话,大家其实和普通人并无二致。 当蜀汉灭亡后,刘禅选择投降,司马昭接受了这个结果,并亲自将刘禅接到洛阳。为了显得更有面子,司马昭还封他为安乐公,显然是告诉他,不要再有任何复兴蜀汉的想法,安享晚年。 对于享乐,刘禅再熟悉不过了。毕竟,在诸葛亮掌权时,刘禅几乎所有的生活都是享乐的。 但是,作为亡国之君,名义上与司马昭平起平坐,这让司马昭心生不快。司马昭觉得,众人一同享乐,不如自己独享快乐。 于是,司马昭决定用宴会来逼迫刘禅犯错。宴会上,司马昭特意让人安排了一个有蜀汉风格的节目。面对熟悉的旋律,许多蜀汉的臣子都不禁泪目,感慨万千。而刘禅则高兴地手舞足蹈,毫无自觉。 司马昭看着这一切,心中非常困惑,刘禅到底在想什么呢?他虽无法理解刘禅的表现,但也因此没有找出杀害他的理由。这时,刘禅成功躲过了一次杀身之祸。 然而,司马昭仍旧不放心,便直截了当地问刘禅是否想家乡。结果,刘禅的回答让他极为震惊: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身边的大臣郤正看不下去,便劝他,下次回答时要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日夜思念蜀地。果然,司马昭再度提问,刘禅按着郤正的提示回答了一遍。司马昭听后惊讶不已,便问是否是郤正教的,刘禅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正是如此。 刘禅最终成了一个笑话。 司马昭几次试图找刘禅的把柄,但刘禅总是以傻的方式巧妙应对。终于,司马昭决定直接采取行动,准备将刘禅处决。然而,刘禅通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刻下三个字:**中山寨**。 当司马昭看到这三个字时,他突然放下了杀心。 那么,为什么中山寨三个字能让司马昭放弃杀害刘禅的想法呢? 这个词语若反过来看,可以理解为在山中。刘禅此举告诉司马昭,他并没有重振汉室的雄心,只想过一个平静、安逸的生活。他并不再想着恢复蜀汉,也不再自视为帝王。于是,司马昭也只得接受了这一现实。 刘禅此举传达的就是:你做你的皇帝,我做我的安乐公。 也有一种解释,认为中山寨中中山二字有特殊含义,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而刘禅则继承了这一血统。中山靖王刘胜,历史上以嗜酒、好色著称,且热爱享乐。因此,刘禅以此三字暗示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便是像中山靖王那样,享乐一生。 最终,刘禅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安稳地活到了六十多岁,享尽了晚年的安宁。或许,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刘禅活得比许多人都更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