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中学的同学,几乎都会背《隆中对》,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诸葛亮的这份战略规划,为刘备指明了方向,帮助他稳住了脚跟,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依附别人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主要目的是帮助刘备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至于最后刘备是称王,还是像刘秀那样登基称帝,这些都不再是最关键的问题。只要刘备能够顺利称帝,或者受禅成为汉室继承人,就不会违背刘邦的遗训——大家都姓刘。在刘协当皇帝的情况下,刘备完全有资格也能当上帝王,反正肉烂在锅里,肥水也不会流到外人田。
当刘备已经拥有了荆州、益州和大半个汉中,势力几乎比孙权还强,仅次于曹操时,他想要真正复兴汉室,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孙权愿意做刘备的盟友,而不是成为敌人。 襄樊之战中,关羽先胜后败,曹操虽然下令徐晃不能继续追击,但实际上,关羽的失败和大半荆州的丧失,正是刘备的盟友——孙权所造成的。诸葛亮未能预料到这一点。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和蒋济早已看透这一局面,他们清楚地预见到: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些天真,他未曾意识到孙权也同样是一个枭雄,怎么可能等着刘备打败曹操后,再回头支持他?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分割了荆州,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刘备和孙权合力能稍占上风,但两家单独对抗曹操并没有绝对胜算,很可能会两败俱伤。所以,无论是汉中还是合肥,双方都没有进行决定性的战斗。 关羽在襄樊大捷中,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三万步骑兵,这些兵员经过整训后能迅速投入战斗。那个时代,士兵更看重的是谁给他们饭吃,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曹刘孙三家打的,依旧是汉朝的旗号,换个主公也不算背叛。 关羽的胜利打破了三国的平衡,势力范围扩展到许昌附近,曹操感到威胁,孙权也开始不安: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孙权试图借此机会削弱关羽的威胁,曹操早就预料到孙权会偷偷下手,但没想到关羽会败得如此彻底。 关羽的兵败如山倒,让人难以置信。尽管他一贯善待卒伍,但他的部下几乎全数叛逃。这表明,在当时,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忠诚度,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不能简单责怪关羽的部队背叛,因为对荆州的本土兵将来说,关羽和刘备都属于外来者,他们的号召力远不如荆州本地的门阀世家。除了刘表的亲族,荆州很难有人能够长期守住。在这点上,庞统看得很清楚: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荆州在赤壁之战后几乎被打烂,且刘备尽管已经在荆州经营了七八年,但并未得到当地世家的认可。相较于诸葛亮,刘备在荆州的关系网较为薄弱。荆州的三大家族与诸葛亮都有亲戚关系,而这些家族的族长或精英,基本上都归附了曹操。 当时的荆州豪强一度非常强势。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但一开始根本没有实际权力,只能依赖蒯越和蔡瑁来出谋划策:宗贼虽盛而众不附,若袁术因之,祸必至矣。吾欲征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 蔡瑁和蒯越帮助刘表剿除了一些宗族首领,也因此获得了回报,和刘表家族结成了姻亲。 这三大家族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而这些家族的人并没有支持刘备,而是投靠了曹操。刘备对此并无办法。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的记载提到,蔡家在汉末非常强大: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格骄豪自喜。少为曹操所亲。刘琮败降后,曹操顾访瑁宅,入蔡瑁私室,呼见其妻儿……是时,蔡瑁家在蔡洲上,其屋宇甚华丽,四墙皆以青石结角。 蔡瑁最后跟随曹操离开了荆州,成为了长水校尉,而他的家族依旧在荆州扎根。关羽镇守荆州时,几乎没有与蔡家、蒯家有任何联系,这也与关羽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有关。 关羽与荆州的豪强门阀关系并不亲密,刘备也未能将这些地方势力纳入自己的阵营。最终,曹操不得不撤出一部分荆州郡县,这对于他来说是意外的收获。他还向荀彧写信: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蒯越直到建安十九年去世,临终时将家族的事务托付给曹操,而非亲戚诸葛亮。这一切都表明,曹操的支持者并非刘备的亲信。蔡瑁和蒯越两大家族坚决站在曹操一边,而荆州的宿将文聘也表现得十分坚定。 当时刘备、诸葛亮并没有完全掌控荆州,刘琦死后,荆州的实权已经完全落入外来将领关羽、张飞和赵云手中。诸葛亮当时只是军师中郎将,地位较低,还无法进入刘备核心决策圈,他的任务主要是征税,去压迫地方豪强。 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百分之百信任诸葛亮,尤其是考虑到诸葛亮的亲戚有些人早已投靠曹操,而他自己也曾在孙权麾下工作。如果刘备将荆州交给诸葛亮打理,万一有一天诸葛亮按家族的意愿谋取自己的利益,刘备岂不是要失去荆州? 刘备作为一位枭雄,他对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然信任。正因为如此,庞统看出了隆中对的漏洞,并明确指出,刘备在荆州的前景并不乐观:荆州人物殚尽,东吴和曹操已是两大威胁,我们得不到豪强世家的支持,很难在这里立足。 庞统的分析让刘备明白,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虽然看似高瞻远瞩,但却过于理想化;而荆州的发展,却充满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