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刘邓大军突破千里,迅速进军大别山,开始着手征战中原。为了防止中原腹地失守,蒋中正急忙调派国民党整编第10师和整编第11师赶赴平汉路,集结在河南漯河地区。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正在漯河附近活动,纵队总兵力仅约2万多人,远不及国民党整编第11师的兵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纵队司令杨勇决定暂时避免与敌正面交锋,等待敌军疲劳后再寻找机会反击。
为了执行这个计划,杨勇召集了当时担任20旅旅长的吴忠,让他率领部队大张旗鼓,吸引敌人注意力并拖延其进攻时间,从而为纵队主力争取宝贵的休整机会。吴忠来自四川苍溪,13岁时便加入了红军,参与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屡次立下战功。接到任务后,吴忠信心十足地对杨勇说道:司令员放心,我们20旅一定能完成任务,拖住敌人,保证把他们拖得精疲力尽!吴忠之所以如此自信,主要是因为20旅刚刚在不久前取得了汝南和明港的胜利,士气高涨,信心满满。 尤其是在明港战斗中,20旅成功攻占了国民党军围困大别山部队的补给线上的一个重要铁路中转站,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极大改善了部队的装备,提升了战斗力。吴忠认为,依靠这支充满斗志的部队,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1948年1月初,一纵队兵分两路,杨勇亲自带领一旅和二旅主力北上至河南项城以北地区休整,而吴忠则率领20旅主力南进至豫皖两省交界的包信集和赵集一带,吸引国民党整编第11师的注意。 然而,进入包信集后,20旅的主要领导层对接下来的行动方针产生了分歧。吴忠认为部队士气高涨,应该趁机消灭一些地方武装后再转移,继续保持攻势。而副旅长李觉则认为敌军的实力不可小觑,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师长胡琏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作战狡猾而精确,一旦发现我军有薄弱之处,就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利用,可能会将我军缠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李觉提议,应该继续向西撤退,与敌军拉开距离。 政委刘振国也赞同李觉的意见,认为稳妥起见应避免与敌过多接触。但吴忠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决定在包信集一带寻找战机,打一场仗再转移。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吴忠最终拍板决策:继续执行打击土匪武装的任务后再撤退。吴忠低估了敌军的反应速度,整编第11师机械化程度高,行动迅速,不久便赶了上来。1948年1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敌军整编第11师的先头部队与20旅的58团第三营发生了接触,一场兵力悬殊的遭遇战就此打响。20旅当时仅有2个团6个营的兵力,尽管战士们英勇奋战,但由于敌我力量差距悬殊,经过一场苦战,黄昏时分,一些防线已被敌人突破。吴忠看到局势不妙,决定立即撤退,并利用夜色掩护部队摆脱敌军。撤退过程中,59团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担任殿后的第3营阵地被敌人突破,敌军乘机深入推进,最终包围了59团一营,造成该营400多人伤亡。 战斗结束后,20旅召开了干部会议,杨勇宣布了处分决定:吴忠、刘振国和李觉三人均受到严重警告处分;59团团长董正洪被撤职,政委阴法唐被记大过,其他一些团营干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59团一营副教导员李应正在战斗中临阵脱逃,导致部队遭遇重大损失,经过军法审判,被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