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儿子从军多年,在外面独立掌控大权,是由许多读书人教导过的,已经不再是我当年所认识的那个孩子了。——李渊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5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时李世民仍然是秦王。正因为这场政变,唐朝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世民通过这一事件,不仅成功除掉了自己争夺皇位的对手,还彻底切断了李渊的退路,最终成为了唐朝唯一的继承人,可以说是一次以一敌二的成功。
从古至今,很多专家学者对玄武门之变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一些人对李建成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大部分人还是理解并支持李世民发动这场政变。因为,虽然玄武门之变动摇了唐朝的政权,但它却为唐朝带来了空前的贞观之治,也为大唐盛世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然而,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李渊和李建成等人在玄武门之变前,明明在全力压制李世民,李世民的权力究竟有那么强大吗? 李渊在登基后,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专门培养他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为了让李建成尽快成熟,李渊甚至安排了许多国家大事让李建成负责。 李渊特别亲自下诏命令,将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很显然,他的意思是除了重大军事和国家事务,其他事情都交由李建成处理。从李渊这种态度来看,李建成几乎已经是下一个皇帝的人选了。于是,李建成开始大力扩展自己的势力,并且开始着手对李世民的打压。从武德五年开始,这种打压行为已经公开化。 李建成首先在谋士的建议下,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并派魏征和王珪向李渊献计,希望能够亲自出征,既能在军中立功,又能在民间提升威望。此外,李建成还争取到了后宫的支持,得到了如封伦、斐寂等重臣的帮助。 为了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影响力,李建成还将李世民身边的重要谋臣,如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一一排除,甚至有意削减李世民手中的兵权。 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自然无法忍受,因此他决定先发制人,提前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取得了胜利。 当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有李建成不断打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来自李渊的态度。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个人势力的较量,还涉及到一个重要人物——李渊。在东都之役之前,唐朝还未完成统一,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中保持了调和的态度,力图让双方保持平衡。然而,东都之役后,李渊的立场完全偏向了李建成。 史书中记载,李渊起兵之初,许多关键谋划都是李世民的谋士提出的,李渊只是被动接受。而有记载提到,李渊曾经答应将太子之位授予李世民,但后来却反悔了。无论哪种说法成立,都能看出李世民的谋略在兄弟之中最为出色。 东都之役后,李世民凭借显赫的战功,迅速在洛阳建立了开文学馆,这使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不仅让李建成感到威胁,就连李渊也感到极度不安。 因此,李建成借着突厥边境骚乱的机会,派李元吉从李世民的部队中征调兵马,而这种行为得到了李渊的默许。这一切表明,李渊和李建成在削弱李世民兵权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既然李渊已经将李建成定为太子,显然就不希望李世民威胁到李建成的地位。李世民手中的兵权过大,不仅威胁到李建成,也同样威胁到李渊自己。于是,李渊便借李建成的手段,削弱了李世民的权力。 这些迹象表明,李建成和李渊等人,确实在全力压制李世民,而李世民的势力被迅速削弱,若不做出应对,李世民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在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有不正当关系。 就在李渊打算召集三人对峙时,李世民率先采取行动,在玄武门埋下了伏兵,一举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皇位争夺者除掉。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还迫使李渊宣布自己为唯一继承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手中的势力已经大为削弱,比起过去远远不如。但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够从容不迫地在玄武门布下圈套,将李渊隔开,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阻隔,并成功完成了这一几乎无法想象的反杀。 李世民强大的能力,也让李建成和李渊对他充满忌惮。可惜的是,李世民不仅能力强大,性格也异常果断。就在李建成准备进一步打压他时,李世民主动出击,逆风翻盘。 最终,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为了唯一的赢家。对于这场著名的政变,有些人认为这是李世民一次正义的反击,但也有人觉得这只不过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场独角戏。因为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所有记载,几乎都来自房玄龄等人删改过的《国史》、编纂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 李建成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多被描述为阴险狡诈、贪财好色,但实际上,李建成的形象并非如此。从这一点来看,关于李建成的历史形象,很可能是史官的刻意塑造。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情况,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