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是周朝,周朝总共存在了791年,历经32位国君和37任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周朝经历了从建立到巅峰的辉煌,经过历代周王的治理,国家一度强盛。然而,进入昭穆时代后,周朝的国力逐渐衰退,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强大的周王室最终被掌握重兵的诸侯国推翻,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紧随其后的是汉朝,汉朝的存在时间为405年,这个王朝的两次覆灭也都与外戚内乱有关。尽管这两个王朝都曾达到辉煌的巅峰,最终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唐朝也是如此。但是,在它们的全盛时期,的确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几乎无人敢于挑战。
国家的建立通常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便会达到巅峰。然而,当隐患逐渐积累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不同于其他王朝,明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在位时,被其叔父燕王朱棣篡位。虽然两人都是同宗血脉,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朱棣被后世视为篡位者。为什么朱棣能够在明朝初期成功篡位?明朝廷的正规军队难道无法与朱棣的军队抗衡吗?曾经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文武大臣们,为什么未能帮助朱允炆抵抗外敌呢? 事实上,问题并非出在文武大臣们的能力上,而是因为他们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已经被清除掉了。朱元璋以多疑和谨慎著称,对于那些可能威胁他权力的人,采取了打压或处死的手段,甚至不少开国功臣因此死于非命,剩下的能够辅佐年轻皇帝朱允炆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唯一的王牌便是大将耿炳文,耿炳文是开国功臣之一,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攻破张士诚的军队时,他以少胜多,成功夺取长兴城,展现了极强的防守能力。凭借战功,朱元璋十分宠信他,赐予他长兴侯的爵位。之后,耿炳文又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参与镇压元朝余孽、平定陕西和云南的叛乱等。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朱元璋在洪武末期亲自将太子朱标的长女许配给耿炳文的儿子,进一步巩固了耿家与明朝的关系。 然而,即使耿炳文身为建文帝的得力武将,燕王朱棣依然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发动了靖难之役。为何明朝的其他将领未能压制住朱棣的叛乱?其中的原因在于,朱棣不仅是天赋异禀的军事家,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强大的军队支持。建文元年,朱允炆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力,燕王朱棣被视为最大威胁,但朝廷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打压。朱棣早年在北方战功赫赫,深得士兵们的拥戴,军事实力强大,甚至连朱元璋也对他的军事才能赞赏有加。到了洪武末年,朱棣在诸王中军力和身份都排在首位,朝廷想要削弱他的势力并不容易。 在建文七年,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誓师出征。朱棣得到了北方许多将领的支持,连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地。朱允炆急忙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朱棣。然而,年事已高的耿炳文未能成功抵挡朱棣的进攻,最终兵败真定。随后,建文帝又任命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为主帅,调动五十万大军前往讨伐朱棣,但依然连战连败。耿炳文为何在带领三十万大军时会败给朱棣?虽然他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但当时的情况并不理想。实际上,耿炳文所带领的军队并没有三十万,而是仅有十三万,而且这支军队平时缺乏训练,战斗力远远不及朱棣的精锐军队。此外,耿炳文的军中还存在叛徒,部将张保将军队的虚实泄露给朱棣,导致了这场战败。 初次失败后,耿炳文尝试退守真定城内,希望凭借防守能力争取时间。朱棣见攻城不易,于是撤军。但建文帝听闻耿炳文的败绩后,决定换人,将李景隆任命为主帅,继续对抗朱棣。然而,李景隆的指挥依旧未能改变战局,仍然是连连失败。 耿炳文回朝后,因战败而被建文帝罢黜,后来随着朱棣称帝,耿炳文遭到弹劾。刑部尚书郑赐和都御史陈瑛指责耿炳文越权干涉皇权,称其大逆不道。耿炳文听闻后深感害怕,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关于他究竟死于何地,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根据一份碑文的记载,耿炳文是在真定去世的。尽管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具体的死因仍需要等待更有力的证据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