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汉朝的创立者和首任皇帝,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路征战,占领了一个个城镇,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击败了项羽,统一了整个天下。然而,历史书上对他年轻时的描写,常常把他描绘成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少年,这成为了许多后代作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后来,当刘邦登上帝位时,和他一起起家的表亲们都得到了封赏,唯独他的嫂子处境尴尬,连刘邦的父亲吕太公都对此表示不满,要求刘邦给予嫂子相应的奖励。不过,刘邦却仅仅将嫂子的儿子赐予了一个名号,这一举动显得十分古怪。
刘邦出生在秦朝沛县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吕太公有妻子和妾室,妻子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叫刘仲,次子名叫刘喜,三子则是刘季,后来改名为刘邦。刘邦的两个哥哥都非常勤劳,不论是耕田还是处理家务事都做得很好,而刘邦则与他们不同,他性格懒散,总是和一帮贪图享乐的朋友们一起泡酒馆、玩乐,从不为家里分忧。每当刘太公看到刘邦这样,他总是忍不住训斥,但刘邦对此毫不在意。大哥刘仲成婚不久便去世了,留下了寡嫂和孤儿刘信,家境十分贫困,孤苦伶仃的情形令人感到十分心酸。 在沛县,刘邦结识了一些忠诚的朋友,比如西街的屠夫樊哙和县衙的车夫夏侯婴等人,几个人时常聚在一起聊天,刘邦常常带着这些朋友们到嫂子家里吃饭。起初,嫂子对这些聚餐还有些容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差,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愈加沉重。某次,刘邦又带着他的朋友们去嫂子家蹭饭,嫂子见状已经没有更多的饭菜了,只好用勺子敲打铁锅,发出当当的声音。正在刘邦和朋友们坐在饭桌前等待的时候,厨房里传来了嫂子的声音:没有饭,连粥也没有!这让刘邦非常生气,带着朋友们愤怒离开,大家在路上纷纷抱怨,刘邦心里也十分尴尬。等到他们离开后,刘邦回到家中,却发现锅里正在煮着粥。这一事件让刘邦心里对嫂子产生了隐隐的怨恨。 出乎意料的是,刘邦最终通过揭竿而起,杀掉了当地的县令,组织起自己的义军。在楚怀王的领导下,凭借自己过人的勇猛表现,他得到了封赏,渐渐崭露头角。随着他攻下咸阳,刘邦迅速崛起为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在接下来的三年楚汉战争中,刘邦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最终成功地统一了天下。那些曾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樊哙、夏侯婴等人,也都被封为开国功臣。封赏时,刘邦的哥哥、侄子以及弟弟们都得到了封地,然而一直独自生活的大嫂和侄子刘信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对此,刘太公感到十分不满,他劝说刘邦:刘信是你的亲侄子,他们母子俩生活本就艰难,你应该给他们一些封赏。经过几天的思考,刘邦最终决定给侄子一个封号,他将刘信封为羹颉侯。其中颉字在古代意味着敲击,这个封号无疑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小编认为,刘邦选这个名字既是顺应父亲的请求,又给了侄子一些封赏,但也暗含了对嫂子当年敲打铁锅的行为的一种讽刺。汉高祖刘邦果然以这种市井式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