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 在古代,官员是权力的象征。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他们都代表着国家行使重要职能,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因此官员通常被视为高人一等。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家都希望有像包青天那样公正无私的官员,能够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真心为民;而对于那些像和珅一样贪污腐化、压榨百姓的官员,则充满了厌恶和憎恨。相同的职位,为什么有的官员如此受欢迎,而有的却招来众人的唾弃?这不仅与官员自身的品行密切相关,更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息息相关。
古代选官制度概况 对于古代的选官方式,我们有一些了解,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科举制。科举制延续了千年,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现代中西方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产生了启蒙作用,影响至今。然而,古代中国还有一种十分特别且令人难以置信的选官方式——抓阄做官。这一制度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用于解决难以抉择的官员任命问题,恰恰反映了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殊需求。 抓阄做官究竟是真是假 许多历史爱好者听到抓阄做官这种说法时,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个玩笑或虚构的故事。然而,这种几乎荒诞的选官方式真的存在过,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发展出多种形式。它常用于一些特殊场合,特别是在官员任命过程中出现争议或难以决断时,便通过这种方式来选定官员。 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一段话:枚卜功臣,惟吉之从。这里的枚卜指的就是一种通过占卜来选官的方式。古时,舜帝准备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大禹,但大禹以占卜的方式推辞,认为应该从功臣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枚卜便成为一种正式的选官手段,后世的枚卜专指通过这种方式选大臣,特别是选定大学士或内阁主事。 掣签和探筹 掣签即为抽签,是一种选官的方式。这一方式从明末一直沿用到清朝,特别用于吏部选拔官员。《明史·孙丕扬传》记载了当时采用掣签法的情景,显示出这一选官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官员选拔中的朋党之争。 探筹也是一种类似的抽签方式,常与投钩连用,《荀子·君道》中曾提到: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意思是为了保证公平,采用抽签来做决定。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用于替代繁琐的官员选拔程序,既顺应天意,又避免了人为的干预。 总体来说,枚卜、掣签和探筹都可以看作是古代抓阄做官的委婉说法。这些方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特定的选官场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它们并非古代的主流选官制度,但它们的存在确实是历史的特殊产物。那么,古代的主流选官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从历史角度看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 《礼记·礼运》篇中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意味着在原始社会,人们并不会将权力传给自己的亲戚,而是选择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贤者来担任领导职务。这种选拔方式叫做选贤任能,它与后来的儒家思想中的为官之道有相似之处。2. **禅让制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禅让制,诸如尧舜禹这样的贤君就是通过禅让制将领导权传给有能力的人。这种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使得社会逐步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3. **家天下时代的世卿世禄制** 大禹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开始了家天下时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意味着官职多由皇室或贵族家庭世代继承,无论官员是否有能力,这种制度固化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导致了各阶层的流动性降低。 4. **春秋战国的唯才是举与军功奖励**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开始注重选拔人才,尤其是齐桓公通过重用管仲,使得齐国成为霸主。此时,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成为各国强大的关键之一。而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也利用了奖励军功的方式,激励了士兵的战斗力,最终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5. **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盛行** 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初步建立,官员的选拔也经历了改革。汉朝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后者则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两种方式使得更多来自基层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进入朝廷,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 6.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开始流行。这个制度将官员分为九个等级,由中正官员根据人选的社会声望和资历进行评定。尽管这个制度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却被世族和地主阶级操控,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7. **科举制的崛起与影响**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直至清朝废除,经历了长达千年的历史。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普通百姓也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唐代的科举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而科举的内容和形式在后期逐渐僵化,最终导致了科举制的衰落,尽管其本质上是先进的选拔制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选官制度,都是统治者根据时代需要而选择的政治工具,目的在于更好地治理国家。而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期望的官员是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历史上,许多清官因其良好政绩深受百姓爱戴,这也是官员最重要的职责——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