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野在攻打长春,华野则在进攻济南,两场战役一个未攻下,一个却成功拿下了。这两场战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守军都超过10万人,且防守的城市都非常坚固。 那么,什么是过关的标准呢? 1948年,毛泽东给了解放军高级将领一个标准,要求他们在打仗时具备两个能力:一是能够歼灭两个到三个敌军兵团,二是能够攻占守敌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并且这个城市防御坚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说明解放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了过关的能力。 这两场战役发生在同一年,但结果却不同:长春最初未能攻下,直到锦州战役后,敌军被包围,长春才最终解放;而济南则在后期由粟裕、许世友等指挥员强攻成功。
实际上,这两军面临的敌人差不多: 首先,长春的敌军指挥官是郑洞国,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经验丰富,曾在抗战时期率领远征军作战。济南的守军将领是王耀武,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三期生,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曾指挥国军第一王牌军——74军作战,荣获了军中最高的飞虎旗,他比郑洞国还要灵活,善于战术和拼杀。 其次,两个城市的敌军数量也差不多。长春守军大约有10万人,包含了中央军的新7军和滇军60军等,虽然内部派系严重对立,60军长期受到中央军的歧视,但依旧是正规军;而济南守军则有11万人,主要由王耀武的嫡系部队以及地方保安部队和吴化文的地方部队组成,尽管这些部队之间也存在矛盾,但总体数量较长春的守军更多。 再者,两座城市的防御工事都非常坚固。长春的防御是在抗战期间日军修筑的永久工事基础上,加固了许多堡垒群,防守极其难攻;而济南则在日军时期也有坚固的防御体系,王耀武在多年的经营下,修筑了外城、内城以及商埠三重防线,防守的坚固程度不亚于长春。可以说,这两座城市的防守都相当强大。 另外,援军的情况差异较大。长春在东北几乎成了孤城,沈阳的援军被解放区隔绝,无法及时支援,因此几乎没有外援。但济南就不同了,尽管济南在山东是孤立的,但周围有许多强大的敌军援军。单单从徐州就能派出三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的兵团,此外,河南的敌军兵团也可以随时东进增援。 从这些因素来看,攻打长春比攻打济南似乎容易一些。然而,为什么东野的林总没有攻下长春,而粟裕、许世友却成功拿下了济南呢? 陈冠任在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提到:1948年长春与济南两场战役的不同结局,源于战略选择、战场环境、守军状态及战术执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主要是东野和华野在战术上的不同。 1948年5月,东野开始进攻长春,但遭遇了顽强的敌军抵抗。虽然东野的主力控制了大房身机场,歼灭了6000余敌军,但自己也付出了2100多人的伤亡,且未能突破敌人的核心防线。林总评估后认为,强攻的伤亡将会很大,且无法有绝对把握,于是决定暂时停止强攻,改为围困久困的战略。 东野未能攻下长春的原因,主要是围城打援战术未能奏效。东野原本打算通过围城引诱敌人出城进行野战,但郑洞国识破了这一意图,拒绝派遣主力援军支援外围,只派了小股部队进行反击,导致东野未能实现歼敌于野外的目标。 另一个原因是东野缺乏大规模城市作战的经验。在攻坚阶段,东野依旧采用了集中冲锋的战术,这在坚固的堡垒面前导致了更大的伤亡。尽管后来调整为小组突击的方式,但战术磨合仍然不足,效果有限。 而在济南战役中,粟裕和许世友采取了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策略。华野指挥部采取了攻城打援分工合作的方式,许世友带领14万兵力集中攻打济南城,而粟裕则率领18万兵力阻击徐州的援军。在攻城过程中,许世友采取了强攻突破的战术,东、西两个集团进行钳形突击。仅用了5天时间便扫清了外围,3天内突破了内城,总共耗时8天,便成功攻克了济南。在许世友猛烈的攻势下,吴化文的2万余人选择起义,这撕裂了王耀武的西线防御,进而加速了战役的进程。 陈冠任在书中指出:东野和华野在战术执行和指挥决策上有所不同。东野比较谨慎,四平战役的惨重损失让林总对强攻大城市有所顾虑。尽管东野的火力占优势(重炮近700门),长春的工事也非常坚固,但缺乏迅速攻占的把握,最终选择了代价较小的围困战术。而华野在攻坚方面非常果敢,许世友和粟裕迅速集中炮火猛攻关键节点,并灵活调整主攻方向,特种兵队伍将火炮推进前线,提升了突破的效率。最终,东野虽然通过围困解放了长春,但付出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并且平民死亡人数高达12万(其中多数因饥荒而死)。而华野则成功攻克济南,开创了攻下10万守军设防大城市的先例,证明了解放军具有强大的攻坚能力,这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在重点防御上的战略。毛主席对此评价:证明了人民解放军的攻坚能力已大大提高。同时也证明了粟裕和许世友在过关方面比林总更为迅速。 陈冠任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对这两场战役进行了精彩的比较,该书曾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榜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