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通过事后的角度分析甲午战争,认为当时日本的困境比清朝更为严重。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许多人认为如果清政府坚持不投降、不割地、不赔款,并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就能够拖垮日本。然而,这种观点并非现代才出现。事实上,在甲午战争期间,许多清朝的清流派人士曾提出迁都并继续作战的建议,认为只要坚持下去,或许能够迎来转机。20世纪的十四年抗战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观点:通过持久战最终战胜了日本。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情况显然不利。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而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沦陷,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装备、强大的生产体系和高效的后勤支援,使得中国陷入了被动。然而,中国依靠广阔的土地和人民的团结,最终在长期的抗战中将日本拖垮。那么,如果十四年抗战能够通过持久战最终胜利,为什么甲午战争时中国不能采用类似的策略呢? 从某种角度看,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形势似乎并不比十四年抗战时差。甲午战争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才刚刚进行26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工业化程度仍未完全成熟。而在甲午战争爆发时,清朝的北洋海军被认为是全球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后来被日本超越,但当时的国力对比来看,中日两国的差距并不像后来的抗战时期那样巨大。更重要的是,甲午战争期间,清朝仍然具备一定的国力优势和潜力。 正如胡绳先生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提到的,李鸿章在赴马关议和时,日本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胡绳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在甲午战争中遭遇了挫折,但其持久作战的潜力要比日本强。只要清政府能够坚持下去,或许有机会迎来战略转机。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得到了不少支持,认为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类似,都有可能通过持久战最终获胜。 然而,仅仅因为十四年抗战的胜利来推论甲午战争的结局,可能并不准确。甲午战争和十四年抗战在许多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选择坚持抵抗,不投降、不割地、不赔款,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清政府会继续遭受日本的军事打击,直到被迫再次投降。尽管日本也曾面临财政压力,但当时的日本依然具备支撑战争的能力。 实际上,日本的财政状况并不像后来的描述那样捉襟见肘。1894年,日本为了筹集战争资金,募集了2.5亿日元,尽管有些超支,但通过发行债券和民众捐款,日本还是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公布的军费支出也并没有超过预期的上限。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战争中掠夺了大量资源,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补偿,使得其能够继续进行战争。 与之相对的是,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却十分困难。尽管清朝曾尝试筹集部分资金,但大部分资金依赖外债。1894年,清政府通过外国贷款支付战争费用,但由于国内资源枯竭、外债途径受限,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接近崩溃。即使清朝设法继续筹款,但最终也难以维持长期的战争开支。 如果战争继续进行,谁能撑得住呢?根据资料,日本几乎没有依赖外债融资,而是通过民众捐款和发行军事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能够保持财力的持续支撑。相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短期内根本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 此外,甲午战争中的军事局势对日本逐渐有利。到1895年,日本已经集结了7个师团,准备向北京发起攻击。与此同时,清军的抵抗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地方的沦陷并非因为日本的强大攻势,而是因为清军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击。即使清军一度准备反击,但由于兵力不足、装备落后,最终也以快速溃败告终。 最为关键的是,甲午战争期间清朝的政治动员能力远不及十四年抗战时期的中国。十四年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抵抗战争,政府和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动员能力非常薄弱。由于内部腐败严重,清政府未能有效发动民众参与抗战。李鸿章等军事指挥官虽然尝试组织反抗,但由于内部分裂、派系斗争和腐化,未能形成合力。与此同时,清朝的军队也远没有能力支撑持久战的需要。 甲午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政权内部无法形成统一的抗战意志。很多官员将这场战争视作对李鸿章派系的打击,而非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因此,清政府没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而是继续将民众视为敌人,这种态度使得中国无法有效地抵抗日本。总结来看,甲午战争与十四年抗战的比较并非简单的延续。在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的腐败和内部分裂,使得其无法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展开持久战。而十四年抗战的胜利则源于全民族的团结与奋斗,展现了国家结构和政治动员的巨大差异。因此,即使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下去,也未必能够取得类似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