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荆州之战中的背叛。他的投降直接导致了江陵这座战略要地的丧失。更为严重的是,关羽的家眷大多数安置在江陵,而吴军优待这些家属,导致关羽的军心动摇,部队出现大规模的散乱。最终,关羽陷入孤立,无奈退守麦城,并在败局中丧命。因此,糜芳的投降是导致关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糜芳投降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结局呢?
糜芳并非一名普通的属将,而是刘备阵营中的重要人物。许多人最为难以接受的是糜芳的身份和资历。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将,而是刘备身边的核心人物之一。糜芳和他的兄长糜竺是徐州的豪门商贾。当年,刘备在徐州失陷,军队陷入困境,士兵因饥饿而相互残杀。正是在这时,糜竺出手相助,送上两千家奴和巨额财物,并把妹子嫁给刘备,为刘备提供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正因如此,刘备与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特别信任这对兄弟。 曹操势力最强时,曾试图招揽糜家,甚至推荐糜竺担任嬴郡太守,糜芳担任彭城相,但这对兄弟毫不动心,坚定地辞去了职务,继续跟随刘备征战四方。刘备深感他们的忠诚,任命糜竺为安汉将军,糜芳则负责守卫荆州的南郡。虽然糜家出身商贾,但他们并非只懂得经商,历史记载中提到糜家善射御,便弓马,不仅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因此,刘备将荆州这一重要的门户交给糜芳守卫,显然不是随便之举。 尤其是在湘水之战后,刘备意识到丧失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教训,于是决定加强防守,留下了两位心腹傅士仁和糜芳,分别守卫公安和江陵。讽刺的是,正是这两位被赋予重任的部下,在东吴袭击时都选择了投降,导致了关羽防线的崩溃。 糜芳的投降与东吴的名士虞翻有着密切关系。虞翻性格刚直,曾因得罪孙权被流放,但他在吕蒙筹划袭击荆州时,因为擅长医术而被召回随军。这场战役中,虞翻为吕蒙立下了赫赫战功,首先劝降了傅士仁,随后也促使糜芳投降。 吴军首先攻打公安,傅士仁本打算坚守,但吕蒙派遣虞翻来劝降。虞翻以威胁和言辞劝说傅士仁,直言烽火未举,必有内应,并警告他江陵危在旦夕,全家可能遭灭门之祸。傅士仁听后心生恐惧,最终投降。虞翻甚至担心傅士仁是假降,因此劝吕蒙带着他一起前往江陵,向糜芳展示诚意。 果然,糜芳看到傅士仁投降后,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吴军。他甚至准备了牛酒,在江边设宴款待吕蒙,举止亲密,仿佛多年的朋友。此举充分展示了糜芳的态度:与其说是被逼无奈,倒不如说是心甘情愿。与傅士仁不同,江陵作为坚固的城池,物资丰富,若糜芳坚守,可以撑到关羽带军回来支援。然而,他没有任何斗志,选择了投降以换取个人的安稳。 投降之后,孙权果然对糜芳另眼相待,授予他兵权,安排他随军征战。从这一点来看,糜芳的投降确实直接导致了荆州的丧失。 在《三国演义》中,糜芳和傅士仁最终被刘备处死,以报关羽之仇。然而,在历史的真实记载中,他们并没有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傅士仁投降后被剥夺了兵权,之后再无记载,推测他可能过上了平淡无奇的闲散生活。 糜芳则有不同的经历。他在吴国仍然活跃,只不过他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尤其是被虞翻多次当面斥责。虞翻讥讽他失忠与信,倾人二城,糜芳只能羞愧地避让。即便如此,孙权还是任命他为将军,给了他一支军队,甚至让他随贺齐征讨叛将晋宗,立下了一些战功。然而,他再也不可能得到如同南郡太守那样的重要职务,只能沦为吴国的附庸将领,被世人轻视。 糜芳的哥哥糜竺,在刘备阵营中地位显赫,尽管未受牵连,但因弟弟的背叛,感到羞愤,最终死于病痛。兄弟俩,一个忠心耿耿却郁郁终老,一个为了保命选择叛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糜芳曾是刘备的心腹,他的家族为刘备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因此深得信任。然而在荆州最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投降,导致关羽的失败,荆州的丧失。尽管他在东吴保住了性命,甚至担任将军,但始终背负着不忠不义的骂名,成为三国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忠诚与背叛、荣耀与耻辱交织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