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取诸葛亮四轮车!这句台词在电视剧《新三国演义》中,成了观众印象深刻的经典之一。
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他与司马懿首次正面对决。当时,两军站在各自阵营中,互相言辞犀利,经过短暂的口水战后,战斗按预期爆发,刀枪碰撞。就在这时,司马懿指向蜀军,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直取诸葛亮四轮车!这一口号与传统的冲啊、杀啊等战斗口号不同,它显得格外突兀却也充满力量,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氛围。而由倪大红老师演绎的这一台词,通过他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和深厚的台词功底,使得这句话不但带有些许滑稽和幽默感,还增加了不少搞怪的氛围。 然而,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为何司马懿在众多战斗口号中,特意提到诸葛亮的四轮车?反过来,作为蜀汉丞相、北伐军的主帅,诸葛亮为什么不骑马英勇作战,而要选择坐上类似轮椅的四轮车呢? 四轮车,作为诸葛亮在战时的座驾,其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这正是诸葛亮的可怕之处。 在三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和名将层出不穷,加上《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形象在现代人心中也变得非常鲜明。像周瑜那英俊潇洒、羽扇纶巾的形象;张飞那豹子头、环眼、黑髯威武的模样;关羽那红脸、重枣马、卧蚕丹凤的特点……这些人物形象,至今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然而,提到诸葛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那温文尔雅的外形。他的脸如冠玉,仪表堂堂,身高大约有八尺,按现代标准来说也有一米八左右,是个典型的高个子。在战场上,他依然风采非凡,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披着鹤氅,整体形象总让人感觉他仿佛是一位神仙。正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他那种气质: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但除了这些外表特征,最让人注目的,便是诸葛亮的四轮车。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这一细节往往被放大,尤其是在展现两军对阵、将领激烈交锋的场景时,诸葛亮的四轮车往往成为其中的亮点,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四轮车与诸葛亮的阵前形象也因此紧密相连。 然而,现实中诸葛亮并没有任何腿部残疾,或是其他需要依赖四轮车的健康问题。那么,为什么他会在战场上选择坐上这个看起来像轮椅的四轮车呢?关于这个问题,网友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由于战场瞬息万变,若发生突发情况,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核心人物,必须尽早撤离,四轮车能够帮助他快速脱离战场。听起来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这种解释便不太成立。如果蜀军的士兵推着四轮车飞速撤离,难道不会觉得这个画面非常不协调吗?更何况,虽然古代车轮相对比人力更高效,但四轮车的重量和速度,远不如骑马来的迅速。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离奇,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的转世。孙膑在战国时期因为受膑刑而失去行走能力,只能依赖车辇行动。由于诸葛亮偶尔乘坐四轮车,有人便猜测他可能就是孙膑的转世。虽然这个想法很有趣,但显然缺乏历史证据的支持。 事实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并未对四轮车做过详细记载,仅在某些地方略有提及。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料来推测其真正的含义。 其中一种比较中肯、且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诸葛亮的四轮车其实是一种名为素车的车具。这种车通常用于丧葬或祭祀等场合,车身常被涂成白色,象征着悲悼和哀思;在一些严肃场合,车身保持原木色,显得更加庄重。诸葛亮的四轮车正好具备这两种形式。它一方面象征着对汉朝前朝的哀悼,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蜀汉自认为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四轮车的沉重和笨拙,使得它在战场上显得格外突出,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破釜沉舟的决心,还能给敌军带来心理上的震慑。 四轮车在战场上并不常见,它极具辨识度,因此成为了蜀军士气的象征。当士兵们看到它时,心中充满信心;而敌人则心生忌惮。可见,诸葛亮的四轮车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场用具,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升己方士气,增强战斗力。 因此,诸葛亮的四轮车并非单纯的战场装备,而是潜藏着智慧和战略的法宝。正是这独特的设计和深远的意义,使得司马懿在两军交战时,忍不住发出直取诸葛亮四轮车的命令,试图一举摧毁这个令敌人畏惧的象征。